關鍵字:咀嚼功能
-
預防拔牙後的齒槽萎縮 齒槽脊保存術穩固日後植牙基礎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473有1名50歲的中年婦人長期受牙周病困擾,近幾個月來因牙槽受破壞嚴重,部分牙齒出現大幅度搖動,牙醫師建議拔除,但患者因憂心拔牙後齒槽脊會嚴重塌陷導致植牙困難,無法恢復正常咀嚼功能因此抗拒拔牙。後經牙醫師擬訂完善的重建治療計劃,拔除病人的2顆牙齒,隨即進行齒槽脊保存手術,後才順利地在右側上顎缺牙區完成了2顆植牙的重建治療,患者也恢復正常的咀嚼和咬合功能。 -
少年上顎骨發育不全導致前牙錯咬 矯正2年半重拾笑容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66214歲小龍因前牙反咬、戽斗臉以及無法用前牙咀嚼等問題,而至奇美醫院就醫,經牙醫部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劉婷瑋醫師檢查後發現,小龍錯咬病是因為上顎骨發育不足,加上咬合干擾造成的功能性反咬(又稱假性錯咬),導致顎骨生長發育為戽斗臉型。因此建議進行全口矯正,經過2年半療程,成功改正錯咬,恢復笑容美觀,上顎齒列擁擠及咀嚼功能也獲得改善,小龍及家長對於結果感到滿意。 -
牙周病恐增失智風險? 研究揭口腔健康與失智症的關係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031預防失智不外乎多動腦、多社交,但現在恐怕還得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最近,陽明交大牙醫系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的報告,發現有較多研究證據支持重度牙周病、廣泛缺牙與失智症的關聯,衛福部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佔96%。失智是1種疾病的通稱,而非老化現象,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阿茲海默症,除了會造成記憶力衰退外,還會影響到人腦的認知功能與改變個性行為,儘管過去多數研究發現口腔健康惡化與失智風險有關,但2者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 -
缺牙不治療恐影響外觀 自體牙移植有助恢復咬合與美貌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872新竹臺大分院牙科部張紘銘醫師說明,黃小姐案例即為自體牙移植,當病人因先天發育、外傷、齲齒等原因失去牙齒時,用病人自身的其他牙齒移植並取代,不僅能恢復咬合功能,也能提升外貌美觀。隨著數位牙科進步,在以牙科電腦斷層和光學口腔掃描進行資料收集後,醫師得以在電腦軟體上模擬移植手術,並藉由導航和導板等工具精準地執行手術計畫。 -
26歲女牙齦易流血竟是牙齦萎縮 這族群逾8成有此困擾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725許多人有刷牙力道越大、牙齒就會越乾淨的錯誤認知,但刷牙用力過度、牙刷刷毛過硬等不當的刷牙方式,都可能導致牙齦退縮。不僅如此,牙根外凸、牙周炎、矯正治療及牙周治療後的副作用,或者天生牙齒結構問題,如邊緣軟組織較薄、高位繫帶、牙齒錯位等,也都可能出現牙齦萎縮情況。台灣研究指出,在30 歲以下的人中,有31%的人可以觀察到牙齦退縮的現象,然而年齡大於30歲以上的人,則有大於80%的人有牙齦萎縮。 -
缺牙恐影響口腔健康! 公開缺牙2大處理方法、優缺點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847缺牙會引起許多口腔和整體健康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嵐婷指出,首先,缺牙可能對個人的外貌和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再來會使咀嚼功能減弱、影響消化;如果因前牙缺失,還可能影響發音。另外,鄰近的牙齒試圖填補缺牙的空間,會逐漸移動,導致相鄰牙齒傾斜,使牙齒變得不整齊,進而增加蛀牙和牙周疾病的風險。在長期缺牙之下,患者還可能因使用單側咀嚼,引發顳頜關節疼痛或頭痛等問題。 -
牙齒咬斷只能拔掉?治療方式全看斷裂位置 這種最嚴重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704牙齒斷裂是牙科門診經常面臨的情況,常見受損原因包含外傷、巨力撞擊、夜間磨牙、長期咀嚼堅硬食物、蛀牙、舊填充物不再支持剩餘的牙齒結構等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君翎表示,臨床上會根據牙齒斷裂程度,從輕微的牙齒裂痕到整顆牙齒劈裂成兩半,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
男人口牙問題容易拖!父親節子女送植牙 讓爸爸開心吃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531吳碧礽醫師進一步說明,與其他替代方法不同,植牙無需損害周圍牙齒,就能改善缺牙問題,恢復正常咬合功能,當人工牙根種植到缺牙處之後,植體可以穩固地支撐假牙,比起活動假牙或固定牙橋的支撐力更佳,且由於牙冠可以客製化,能與鄰近的真牙保持高密合度,咬合力與外觀也和真牙幾乎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