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話題
-
帕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 逆轉中腦「黑質」異常現生機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147帕金森氏症是1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病年齡多落在50至60歲之間,常見症狀有活動緩慢、肌肉僵硬、步行困難、顫抖等。侯泰宇院長說明,帕金森氏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維持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緩和症狀,但只能補充患者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無法抑制退化,且長期服藥有副作用風險。 -
工廠作業員斷指風險高 顯微重建手指恢復「能屈能伸」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26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中彰投地區中小型工廠為數眾多,各種職災事故在所難免,其中手外傷的急診病人不在少數,以上述兩位患者為例,都是在工廠工作時,因機台操作不慎,導致機器夾斷大拇指,經4小時顯微重建手術,依序接合骨頭、肌腱、神經、動脈和靜脈,病人也於術後5天左右順利出院。 -
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544從數據上不難得知,腦性麻痺確實是早產兒常見的腦部受傷後遺症之一。美國杜克大學長期針對新生兒腦傷的臨床研究發現,寶寶早產、缺氧、出生體重不足,有較高比例發生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傷(HIE),若能把握出生後72小時內使用臍帶血回輸治療,病情可望獲得改善。 -
國內感染科權威齊聚一堂 對新冠AZ疫苗不良事件回應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325為了讓民眾對AZ疫苗能有正確認知,多名感染科醫師學者齊聚一堂,召開「新冠疫苗不良事件與變種病毒專家記者會」,邱南昌說,疫苗不良事件和疫苗副作用是兩回事,兩者只是有時序上的關係,但不見得有因果關係,只是碰巧。 -
挪威、德國研究發現AZ疫苗導致血栓 與免疫反應有關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469挪威奧斯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學教授霍爾姆的研究團隊發現,疫苗引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不良反應的抗體;德國格萊福斯瓦德大學醫院血液學教授也有相同的發現。 -
新冠疫苗效果吵不停? 義大利研究發現肥胖者效力減半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318研究在接種第2劑疫苗7天之後,對248名醫護人員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正常BMI值的人COVID-19抗體濃度為325.8,而肥胖者的抗體濃度只有167.1。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肥胖者體內長期發炎,會使某些免疫反應減弱,包括影響T細胞的作用能力。 -
專家帶來天大的好消息! 2025年這種疾病會消失不見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317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熬夜喝酒,還有B、C型病毒性肝炎傷肝,但很多懷疑自己肝不好或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到門診就診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過去有沒有檢驗過B肝或C肝。 -
新冠疫情期間消毒清潔更頻繁 氣喘患者恐增加發作機率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487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護理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是研究共同負責人的Kamal Eldeirawi表示,他們開始擔心COVID-19大流行造成清潔和消毒工作頻率增加,再加上人們有更多待在室內的機會,可能會使氣喘患者暴露於更多有害的環境中,進而引發氣喘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