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肌少症
-
如何預防肌少症上身? 運動和營養是關鍵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564愛阿華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蕃茄和綠蘋果皮含有強力的化學物蕃茄素(tomatine)和熊果酸(ursolic acid),老年人連續吃2個月以上,有助制止老年肌肉萎縮和虛弱,讓肌肉可從老化效應恢復過來。 -
邱彥碩醫師開講常見骨科疾病 民眾反應熱烈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5637雙和醫院骨科關節重建科主任邱彥碩醫師,為台灣最早從事微創人工關節的骨科醫師之一,已累積數千例成功的微創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手術的經驗。日前受台北市紅十字會之邀,演講「常見的骨科疾病——微創手術介紹」,向民眾說明骨骼保健之道,介紹常見的骨科疾病,並說明治療方式。當日參與講座的民眾擠滿活動會場,反應相當熱烈,以下是本場講座內容精采節錄。 -
銀髮族走路慢、體力差 當心肌少症上身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5亞東醫院家醫科主任陳志道表示,高齡者常會因為肌少症而使得日生活功能失調,而在出現衰弱之前,往往是因為肌肉量的減少,致使功能下降。老人家因而會出現走路變慢,或是握力不好的情形。 -
高齡化社會來臨 老人肌少症問題多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009輕微的肌少症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傷口癒合慢;嚴重者將導致失能、肺炎,甚至死亡。目前得知運動和補充蛋白質,有助於減緩肌少症的發生。劉力幗表示,人在老化過程全身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強度與功能退化,隨年齡增長而加速惡化。一旦造成日常生活功能受影響,可能就是罹患肌少症。 -
50歲蛋白質攝取不足 易失智骨鬆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120先進國家年長族群,蛋白質攝取不足問題相當普遍。美國研究顯示,30%至41%的50歲以上女性,蛋白質攝取低於建議量,男性則有22%至38%。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指出,雖國人平均蛋白質攝取尚無不足,但50歲以上民眾卻有五分之一、約138萬人蛋白質攝取低於建議量,31至50歲間中壯族群則有一成。 -
醫師也會營養不良?! 飲食應重質且重量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326檢視這名張姓醫師的飲食習慣,其實,他從小就不愛吃蔬菜,喜歡麵包、小吃攤、咖啡、飲料、紅酒,是完全的外食族,也沒有吃正餐的習慣、常以麵包果腹,長期下來,造成許多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等不足,不僅如此,有時還因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腹部突出、掉髮、精神萎靡。 -
長輩握手力道變小 恐為肌少症前兆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010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骨骼肌是支持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然而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減少,稱之為「骨骼肌減少症」,簡稱為「肌少症」。肌少症將影響身體功能及獨自生活能力,跌倒和骨折的風險也會增加,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
健康動起來》強健骨骼與肌力 請你這樣做!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979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強健肌肉除了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優質蛋白質,還需要規律而持續的運動。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則可以讓骨骼承受足夠的壓力,產生對抗反應,進而減少骨質的流失,提高骨質密度,增加骨骼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