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握手力道變小 恐為肌少症前兆

1886
【NOW健康 薛雅文/台南報導】
長輩握手力道變小 恐為肌少症前兆
▲在十年前,美國政府即預估未來肌少症的照護治療支出將高達185億美元。(圖/ingimage)

農曆年節剛過,在過去一週和家人團聚時,您是否發現,家中長輩太瘦或太胖,提不起重物,手無縛雞之力,或是有走路遲緩吃力的現象呢?若是有以上這些狀況,當心長者可能罹患了肌少症,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大增。醫師提醒,骨骼肌的流失不容易察覺,患者多延遲就醫,生活品質降低,建議民眾可透過簡易的篩檢方式,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骨骼肌是支持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然而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減少,稱之為「骨骼肌減少症」,簡稱為「肌少症」。肌少症將影響身體功能及獨自生活能力,跌倒和骨折的風險也會增加,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在十年前,美國政府即預估未來肌少症的照護治療支出將高達185億美元。相較之下,國內對於肌少症的研究較少,國人的認知也不足,也因此無法有效找出潛在的危險族群,患者的自覺性較低。但根據經建會推估,台灣於2018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如何早期篩檢出高危險群及避免肌少症的發生,是迫切的老年化社會健康課題。

吳至行醫師指出,依據定義,當骨骼肌肉量較年輕成人肌肉量低於2個標準差,臨床上即可判定為肌少症。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率都與肌少症的發生有關。其中,老年、女性、腰圍高與身體質量指數低、營養較差或有高血壓及未從事任何工作者,發生肌少症的機率較高。

由於肌少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旁人較難察覺,因此往往拖延到就醫時間。對此,吳至行醫師建議,民眾可不定時對家中老人或上述高危險群進行肌量、肌力、肌能等簡易的篩檢動作。例如測量長輩的身高體重,計算身體質量指數,若低於23,或是大於30就要特別注意。

此外,也應該時常握著長輩的雙手,試試長者的手勁,若力道明顯變小,以及長輩走路與散步速度明顯變慢,就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前兆,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惡化。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