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也會營養不良?! 飲食應重質且重量

3173
【NOW健康 黃筱雅/台北報導】
醫師也會營養不良?! 飲食應重質且重量
▲若是年長者、有慢性疾病、生育期女性、獨居者、社區中貧窮線以下家庭、食物癖好與宗教理由,這些都是營養不良的好發族群,需特別注意。(圖/ingimage)

現代人雖然大多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但常因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包含營養過剩、營養缺乏、營養不均衡、營養素不足等,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連醫師也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一名張姓醫師因長期挑食、飲食習慣不佳、三餐不正常,於43歲時,夜診後在查房途中,突發腦血管病,所幸接受急救挽回一命,但還有虛弱與大舌頭等現象。

檢視這名張姓醫師的飲食習慣,其實,他從小就不愛吃蔬菜,喜歡麵包、小吃攤、咖啡、飲料、紅酒,是完全的外食族,也沒有吃正餐的習慣、常以麵包果腹,長期下來,造成許多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等不足,不僅如此,有時還因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腹部突出、掉髮、精神萎靡。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醫師表示,根據門診觀察,約有5到10%的患者明顯營養不良。若孩童長期營養不良,將影響身高、體重、發育,甚至是智力發展;如為成年人,會引起虛弱易喘(貧血、低血壓)、水腫(血中白蛋白降低)、手腳冰冷、體重過輕、指甲易脆、體脂肪減少、肌肉萎縮、易骨折、易感冒與感染、傷口不易癒合等。

普遍觀念裡,成年人較容易取得營養均衡,然而,自在無拘束、分工專業化、加班等原因,使得成年人也常有某一程度的營養不良。另外,洪建德醫師提到,若是年長者、有慢性疾病、生育期女性、獨居者、社區中貧窮線以下家庭、食物癖好與宗教理由,這些都是營養不良的好發族群,需特別注意。

洪建德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年長者的牙齒不適,或口味改變,可能出現偏食現象;慢性疾病患在看診時,醫護人員會提醒需注意的飲食,但患者有時會誤解,或是矯枉過正;生育期女性經血過多,常忽略是否為貧血或其他全身系統性症狀;有些人為減重而過度飲食控制;長期是素食者。以上這些因素,都容易發生營養不良。

如欲改善營養不良,最重要的是「飲食均衡」。洪建德醫師說明,尤其在體重調整時,民眾可盡量帶便當上班、上學;在治療時期的飲食,以營養均衡為原則,並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稍做修正;若是長期服用藥物,需了解藥物對飲食可能的副作用;營養品的補充要用對症。

許多民眾都有營養不良且無明顯症狀,洪建德醫師提醒,平常除了留意食物分量,應注意食物的品質及種類均衡;若發覺有營養不良時,應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甚至找出引起營養不良的潛在疾病。倦怠、提不起勁、貧血、肌少症、脂肪肝、體溫稍低、體重減輕、骨質密度低於同年齡、血清膽固醇數值異常等,屬營養不良常見症狀,民眾平常應注重飲食,才是預防營養不良的不二法門。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