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挫折
-
改善青少年憂鬱 學校推「快樂課程」提高學生幸福感!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139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其中14歲以下的自殺人數近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憂鬱是年輕人罹病和失能以及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學校推動「快樂課程」有助於幫助學童預防憂鬱!根據《BMC公共健康》期刊2022年1月發表的研究,以積極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設計的快樂課程,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證實以校園為主、預防青少年罹患憂鬱和提高幸福感方案的有效性。 -
疼痛有苦說不出的病 醫推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770明明這裡痛、那裡痛,痛到生不如死,連拿起手機都沒有力氣,有時腦霧,記憶力差、無法集中精神,又常常全身僵硬、睡不著、情緒莫名低落,但不管是做抽血、影像檢查,都找不出自己身體疼痛的原因,導致常被誤會是無病呻吟,沒病裝病想偷懶,家人也很難理解,且因不知道要如何照顧而有挫折感,這是「纖維肌痛症」病友經常面臨的困境。 -
無國界醫生投入剛果防治愛滋病20年 為何病毒仍肆虐?
兩性關係 / 愛滋病防治307412月1日每年一度的世界愛滋日,旨在鼓勵世界各國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及方式,訂定愛滋防治政策、醫治照護感染者並研發愛滋病疫苗。剛果民主共和國這些年來在愛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目前的情況與2002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獲得治療的機會大幅增加,過去10年間新增感染人數減少了一半,但每年仍有上萬人死於愛滋病。 -
青少年憂鬱比率增加 董氏籲外界:重視孩子的情緒困擾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328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不少研究發現,憂鬱症及焦慮症罹患人數比例上升,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罹患率;根據1份2022年9月發布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美國的12至25歲人口中憂鬱症病例雖大幅增加,但接受治療的卻沒有相對增加,這是必須正視的現象。 -
近2成兒少害怕「特殊需求兒童」 有8成願與他們交朋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460近期發生妥瑞兒看電影,因為不時發出聲音被喝斥的新聞;以及有唐氏症的孩子買炸物卻挨罵等新聞引發爭議;另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唱、罕病兒獲總統教育獎等事件感動萬人,顯見社會大眾對特殊需求兒少的高度關注。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對於特殊需求兒少,約3成兒少有負面觀感,超過9成在態度、行為受家長影響。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 -
脊椎損傷多為年輕人!半數因車禍 有6成無法重返社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958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調查,脊損傷友逾5成發生年齡在29歲以下,近5成起因於車禍,其中超過4成是受害者且無法預防。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了號召更多人挺身支持脊損傷友重返社會,舉辦「2022挺勇敢WeGoTogether」活動,邀請到藝人王子邱勝翊、宇宙林思宇發聲,邀全民一起「挺勇敢」! -
貝克生醫5年磨1劍! 串出食道癌患者的「祝福珍珠」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102貝克生醫是台灣首創「食道癌放射治療輔助醫材」的公司,2019年取得衛生福利部核可在各大醫院食道癌治療使用的「食道癌近接治療(Brachytherapy)置放器」,是近年來台灣生醫產業成功將商品化的新創公司之一。 -
親子間正面溫暖的談話氛圍 能幫助孩子更積極因應壓力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401根據2022年6月發表於《早期青春期》期刊的研究顯示,與母親的對話中體驗到更正面影響和更強凝聚力的青少年,在青春期(中學)階段更能因應同儕壓力。在與母親的對話中體驗到更正面和更強凝聚力的青少年,這將使他們在中學時能更積極地因應和尋求父母的建議;母親若表現出較少正面情感(或更多批評和缺乏興趣)以及在對話中凝聚力較差的青少年,在中學開始時較不能積極因應社會壓力,對於較容易感受到壓力的孩子來說尤其明顯。孩子會透過「模仿」學習情緒反應與因應壓力的作法,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即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