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憂鬱有解?研究證實獲社會支持者 可降患病風險

2053
陳曉彤 報導
遺傳性憂鬱有解?研究證實獲社會支持者 可降患病風險
▲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1項大規模研究證實,帶有遺傳風險的民眾如保有社會連結,常與親友互動,就能降低罹病風險。(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憂鬱症已成為文明病,傳統認為,與遺傳基因有關,最新1項大型研究證實,如常與人互動,與親友關係緊密,獲得社會支持,就能降低憂鬱風險。專家提醒大家,若生活中遇到重大變故、挫折,應多向親友聯繫、傾訴、聊天,就可有效降低遺傳性憂鬱風險。


醫師實習時備感憂鬱? 研究揭曉原因


一般認為,壓力、環境、遺傳等因素,均可能誘發憂鬱症,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1項大規模研究則證實,帶有遺傳風險的民眾如保有社會連結,常與親友互動,就能降低罹病風險。研究團隊採用「多基因風險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遺傳風險測量標準,配合2項長期研究數據,1為實習醫師(畢業後第1年住院醫師)的健康研究,共1011名實習醫師,近一半為女性。另1項研究對象為喪偶的高齡者(435人),71%為女性。


研究結果顯示,實習醫師族群在沉重壓力的培訓過程中,憂鬱症狀劇增126%;高齡者於喪偶後,憂鬱症狀比喪偶前的分數增加34%。進一步探討發現,多基因風險得分最高、失去社會支持的實習醫師,在實習後期的憂鬱症狀最為明顯,原因可能為缺乏親友的鼓勵互動,以及長期生活作息不規律。


研究也指出,如果能獲得社會支持,民眾憂鬱症狀則明顯較低,像是與一般高遺傳風險的喪偶者相比,具有高遺傳風險的喪偶者在獲得社會支持(朋友和家人伸出援手或願意傾聽)後,憂鬱症狀明顯減少。


遺傳僅增患病風險 發病關鍵和環境也有關 


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多基因風險評分」屬於相關基因的綜合評估,顯示一個人罹患某疾病的風險,但帶有基因不見得就會引發疾病,環境(包含飲食、生活環境、壓力……)因素也有扮演重要角色。


「常給身處沉重壓力的朋友同事一個大擁抱,打氣支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每個人都應主動關心周遭親朋好友,適時關懷,就能帶來正能量,「支持可以帶來正面的影響」,讓其遠離憂鬱情緒。另外董氏基金會每周五晚上8:00至9:30心情頻道聊天室(https://new.jtf.org.tw/chatroom/),專家在線上提供諮詢,有助於解決情緒困擾,民眾可以多加利用。


更多NOW健康報導
▸「蛋」是又何奈?史上最久蛋荒 補充蛋白質有替代解方
▸【全台護心大串聯】心絞痛、高血壓、高血脂講座報名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