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心理衛生中心
-
摸毛小孩助減壓 研究倡導寵物入校園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355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已有相關研究顯示,主人在撫摸、輕拍並與飼養的拉布拉多交談15和30分鐘後,皮質醇水平顯著下降;另一項2017年的研究也發現,15分鐘的寵物治療能立刻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血壓,這些都證明寵物有助於緩解學生壓力,美國已有數百所大學實施動物互動計畫,在台灣除了重視學生學習成效,應積極幫助他們紓解壓力,建議老師可跟學生討論應用。 -
大學生過半手機成癮 出現這些症狀是警訊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838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指出,過度使用網路與許多偏差行為有關,網路使用狀況可能是生活挫折的一些行為表徵,像人際關係變差、憂鬱情緒發生、學業成績下降等,家長及師長應該多多關心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 -
與憂鬱症不同 失智症患者45%情感淡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704根據1篇2019年7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有45%的失智症患者出現此情形,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不過,在研究和照顧上卻經常被忽略。 -
適當干預睡眠作息 有助夜貓子調整生理時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905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暑假剛結束,孩子混亂的睡眠習慣相較於夜貓子,還算容易調整回來,不過需透過適當的壓力及要求,建議家長可依循3個方式進行:(一)與孩子溝通,如睡眠不足早上昏沉,會影響上課專注力,需提早上床時間,趁開學功課尚未增多,將重點放在生活作息的調整;(二)孩子就寢前的事項均提早完成,如吃晚餐、洗澡、打電動、與朋友聊天等,且跟同學、朋友預告這約定,有助順利執行;(三)家長也試著調整自身作息,暫時捨棄一些自己的事,包括聚餐、聊天、追劇等。 -
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從小做起 專家建議參與多元運動方案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08台灣的孩子運動量較少,吳佑佑醫師建議,家長可多支持孩子喜歡的興趣及活動,從中增進「動」的技巧,但應避免將運動變成1種競賽,而是讓小朋友「快樂運動」,透過趣味運動可分泌腦內啡、提升專注力、增加社交互動性,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
10歲常打電玩社交能力差 女孩影響更勝男孩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01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社交能力有限的兒童可能會增加打電玩的時間,因不須處理面對面社交時造成的尷尬與掙扎,且某些遊戲需團體互助合作,會讓他們覺得彼此有凝聚力,像自己可掌握與他人間的關係。另外,電玩通常更融入男孩的文化中,成為社交重要組成部分;而女孩傾向少而親密的關係,但常打電玩的女孩由於缺乏和同儕一起互動、練習社交技巧的機會,可能更加孤立,也影響社交能力。 -
爸爸育兒比媽媽更快樂 因著眼點和責任不同
兩性關係 / 男人幫3768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學者所進行,將共計超過1萬8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情緒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 -
多數爸媽認為鬼門開沒有校門關可怕 可見家長壓力不小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999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引用英國1則報導內容指出,1項由BP(英國石油公司)以2,000名英國父母為對象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哄孩子們上床睡覺、採購食物和用餐時間都是觸發父母壓力的主要因素。感到壓力事件前5名分別為:(1)當孩子變得更糟糕、(2)要求他們上床睡覺、(3)吃下特定的食物、(4)禁止玩手機或看電視、(5)整理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