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馬姍妤/綜合報導】使用手機,小心用出問題。2019年7月《成癮行為期刊》1項研究指出,5分之1大學生受到智慧型手機影響,以致課堂上無法專心,沒有手機就覺得煩躁沒耐心,或是過度使用以致頭暈及視線模糊。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指出,過度使用網路與許多偏差行為有關,網路使用狀況可能是生活挫折的一些行為表徵,像人際關係變差、憂鬱情緒發生、學業成績下降等,家長及師長應該多多關心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
該研究由芝加哥大學、劍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等多名學者攜手合作,對象包括3,425名美國大學生,問卷內容含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AS-SV)、酒精使用疾患確認檢測(AUDIT)、病人健康問卷(PHQ-9)、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等,以及基本資料、性行為狀況、學業成績等,共156題。
根據受訪者的回應,問卷總分約落在10至60分內,當得分超過32分,就被定義為「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症狀包括課堂上無法專心、沒有智慧型手機就覺得煩躁或沒耐心、過度使用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例如頭暈或視線模糊等。
結果顯示,有5分之1的受訪者出現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其中6成4為女性。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分析發現,性生活較活躍者(過去1年中有過2位或更多性伴侶),出現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者的比率較高。
如何減少手機所帶來的身心問題?董旭英建議,應該先找出過度使用網路的原因,如果出現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係變差及情緒不穩時,就應協助孩子解決真正的問題,降低網路的依賴性與使用的時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大學生擁有獨立的空間,家長可能不在身邊,沒人管,這時就考驗自制力,應該設法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要整天掛在網路上。
葉雅馨提醒,如果發現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無法做任何事,甚至一心只想拿著手機,就代表已經依賴手機,務必自我警惕,多多參與社交活動,找朋友一起看電影,而不是自己窩著透過手機追劇。
延伸閱讀
-
疫情間守護心理健康!安排休閒活動 可降低憂鬱症風險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45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這2年多來疫情變化不斷,面對各種變異株來襲,民眾陷入擔憂及不安當中,面對看不見盡頭的疫情,該如何維持心理健康?根據1份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持續參與休閒活動有助於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能改善心理健康。 -
爸爸也很憂鬱 壯年男性受社會期待、角色規範不敢求助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352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約有5%的人患有憂鬱症,而國內50到64歲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急遽增加。 -
疫情下的你變憂鬱了嗎? 醫師:透過深呼吸放鬆身心靈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338從2020年開始,COVID-19這個名詞出現後,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都變了。這兩年的疫情,讓生活起了劇烈變化,工作、學業、休閒娛樂、經濟體系都面臨巨大重整。 -
網紅阿滴也做過這治療 經顱磁刺激直接活化大腦免吃藥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428近期有YouTuber出版與憂鬱症對抗之心路歷程,其中有提到他曾嘗試經顱磁刺激(rTMS)。這項療法能夠以電磁感應的物理作用,直接透過機器接觸頭部產生小的電流刺激大腦,產生活化大腦的作用。除了治療憂鬱症以外,也可用在躁鬱症等相關疾病上。 -
太依賴社群媒體易憂鬱? 研究:停用1週可增加幸福感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413你可以連續7天不上IG、臉書、LINE等社群平台嗎?社群媒體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幾天沒按讚、貼文,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但國外一項研究卻發現,如果停用社群媒體1週,竟可改善憂鬱及焦慮,增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