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幽門桿菌
-
幽門螺旋桿菌不追蹤治療 再次檢查竟成胃癌後悔莫及
癌症新知 / 胃癌3835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此案例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未積極接受除菌治療之外,受檢者平日飲食偏愛吃重鹹、醃漬物,也提高了罹患胃癌的風險。台灣近年來因飲食衛生環境改善,感染幽門桿菌的盛行率大幅降低,大多數已感染患者沒有症狀,約有15%機率會形成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相對也會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
胃癌全球死亡率排名第3 癌前除菌可減少8成
癌症新知 / 胃癌4416台灣消化醫學界成功主辦2019亞太消化系醫學會單一主題會議「篩檢及根除幽門桿菌以預防胃癌之現有證據及亟待解決之議題」,會議結束後,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與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籌劃胃癌預防的全球共識會議,國內外30名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擬定共識。 -
男子長期貧血又腹脹 原來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106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原因與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如果感染幽門桿菌,就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進而引發貧血。胃幽門螺旋桿菌是1種在人體胃內的微生物,人體受此菌感染後通常會終身帶菌,引發慢性發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胃炎,也可能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則造成免疫反應。 -
在家用餐懶得公筷母匙 成幽門桿菌感染溫床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830腹痛是張家成員的共同困擾,40多歲張媽媽經常上腹劇痛,念國中的兒子也常鬧胃痛,至醫院檢查發現都罹患胃炎及胃潰瘍,而致病原因都是感染幽門桿菌。醫師指出,許多人在外用餐習慣公筷母匙,但回到家就懶得遵守,忽略自家人也會相互傳染幽門桿菌。 -
不良衛生習慣恐染幽門桿菌 增胃淋巴癌風險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5132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等免疫器官。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佈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所謂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
-
染幽門桿菌增胃癌風險 除菌不彰與抗藥性有關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3353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指出,台灣幽門桿菌盛行率偏高,10年前每2名成年人就有1人感染,目前感染率則降至三成以下,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然偏高。 -
頸部淋巴結腫大且體重下降 當心罹患淋巴癌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4954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許雅婷醫師解釋,淋巴癌為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目前尚無法確定致病原因,但有研究顯示,暴露在有機化學物質及放射線中,或被某些細菌(如幽門桿菌)和病毒感染(如C型肝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皆有較高罹癌風險。
-
他每天宵夜吃泡麵 考上大學罹晚期胃癌成天使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606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呼籲,多數早期胃癌症狀沒有症狀,不易被察覺,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定期篩檢,經由專科醫師診斷,及早做適當處置,建議衛福部將幽門桿菌吹氣檢測列入成人健診項目中,5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消化性潰瘍等高危險群可免費接受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