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形成的原因為多發性,幽門螺旋桿菌是重要危險因子,有8成胃癌患者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供)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62歲吳先生,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無痛腸胃內視鏡檢查,透過胃部內視鏡發現,靠近幽門處有1個凹陷型潰瘍性腫瘤,在檢查的同時,隨即做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診為胃腺癌,這個結果讓他相當震驚及懊惱。
在醫師問診中得知,原來吳先生早在5年前就已得知胃有廣泛性發炎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因當時並無感到不適,而沒有進一步做除菌治療,過去的不以為意,卻為自己的健康釀下惡化的開始,雖然至今仍無任何不適,沒想到再次檢查已惡化成胃癌第3期。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此案例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未積極接受除菌治療之外,受檢者平日飲食偏愛吃重鹹、醃漬物,也提高了罹患胃癌的風險。台灣近年來因飲食衛生環境改善,感染幽門桿菌的盛行率大幅降低,大多數已感染患者沒有症狀,約有15%機率會形成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相對也會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第8位及死因第7位,每年新發生個案有3,7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2倍,形成原因為多發性,幽門螺旋桿菌是重要危險因子,有8成胃癌患者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衛福部還指出,經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與無感染者相比,罹患胃癌的風險高達5.6倍。
胃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50歲以上族群(男性居多)、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家族病史、愛吃醃漬食品、抽菸等都屬胃癌危險因子。呼籲民眾除注意飲食潔淨、多吃新鮮蔬果外,若有長期腸胃不適症狀建議就醫或安排腸胃篩檢,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併出現胃炎(尤其萎縮性胃炎)、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家族史者,應積極做除菌治療及後續定期檢查,避免罹癌風險大增。
延伸閱讀
-
肚子痛別再忍了! 全台每百人就有5人深受胃潰瘍之苦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742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林聖傑醫師表示,在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 10%,其中胃潰瘍就佔了一半,也就是說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受胃潰瘍所苦! -
胃鏡與腹腔鏡雙鏡除腫瘤 完整保留胃功能且術後恢復快
癌症新知 / 胃癌1758由於家屬曾聽鄰居轉述胃部手術後恐產生嚴重脹氣,影響後續喝水、進食,起初患者也擔心術後會發生同樣併發症,所幸醫療團隊採用胃鏡及3D腹腔鏡同步協作進行微創手術,不但術後當天就順利排氣並下床行走,術後第2天就恢復正常飲水進食,並在術後4天順利出院。 -
武俠導演張鵬翼因胃癌病逝 胃癌8成是胃幽門桿菌患者
癌症新知 / 胃癌1701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胃癌好發於50歲以上年齡族群,男性居多,且年長者罹患萎縮性胃炎機率較高,而萎縮性胃炎被認為與胃癌有關聯。因胃酸分泌量較少,當胃部黏膜發炎受損並且持續反覆進行,長久下來,胃腺體會逐漸消失或者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所取代,導致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發生,後續也有很大的機率會進而發展成胃腺癌。 -
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癌症新知 / 腸癌18331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1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但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北投健康管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3期。 -
胃切半40年後解黑便竟罹癌 殘胃癌發生率高出常人6倍
癌症新知 / 胃癌2385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所謂殘胃癌是胃癌的1種,是指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切除部分的胃達5年以上,由剩餘的胃發生的原發性癌症,據統計殘胃癌佔胃癌的1%~5%,好發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