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幽門桿菌增胃癌風險 除菌不彰與抗藥性有關

3262
【NOW健康 吳孟瑤/台北報導】
胃癌
▲有研究證實,只要感染幽門桿菌,罹患胃癌的風險即高出5.9倍,但服藥後若除菌成效不彰,原因與抗藥性有關。(圖/ingimage)

胃癌嚴重威脅亞洲人健康,全球胃癌死亡人數,就有3分之2在亞太地區。研究證實,幽門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及胃癌有著密切關聯性,只要感染幽門桿菌,罹患胃癌的風險即高出5.9倍,但除菌成效不彰,原因與抗藥性有關。

而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指出,台灣幽門桿菌盛行率偏高,10年前每2名成年人就有1人感染,目前感染率則降至三成以下,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然偏高。

而吳明賢表示,只要成功除掉體內幽門桿菌,就能降低胃癌風險,包括像是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四環素(tetracycline)與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5種抗生素,均可殺死幽門桿菌。

而以克拉霉素為主的「三合一療法」,是目前除菌的主要治療方式,台大統計,克拉霉素在台灣除菌率約82%,吳明賢解釋,這已經是亞太地區的優等生。但最近卻有國內外研究發現,這項治療的效果越來越差。

為了解抗藥性對於治療的影響,台大醫院團隊領導亞太幽門桿菌研究聯盟,分析大量文獻後,發現克拉霉素「三合一療法」治療效果變差,關鍵在於克拉霉素與左氧氟沙星的抗藥性,會隨時間進展而持續攀升,一旦克拉霉素抗藥性超過兩成,除菌率就會低於八成。

至於抗藥性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擅自停藥,未能依照醫師指示,完成用藥療程,才會導致除菌效果不彰,且復發率越來越高。

預防幽門桿菌感染的方法,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建議,不喝生水、少吃生食,並加強餐具清潔。大部分的感染者都是在10歲之前,因糞口傳染而遭感染,日後有一至兩成的患者會有消化性潰瘍,約1%至4%的人可能會罹患胃癌。

台大研究團隊建議,未來除菌的相關療程時間可從7天延長至14天,患者也務必將藥物吃滿,不可隨便中斷用藥,以避免產生抗藥性問題。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