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
-
精神疾病患者間存在婚配關聯 醫:遺傳只是風險勿恐慌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448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際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人類行為》的研究發表,以分析台灣500萬對、丹麥57萬對及瑞典70萬對夫妻的醫療資料,證實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婚配相關,此現象跨越文化和世代。 -
美國新冠疫苗政策做出重大改變 改採醫病共同決策模式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198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免疫實務諮詢委員會於2025年9月19日全票通過重大決議,將新冠疫苗從過去的全面建議接種,改為需要醫師與患者共同評估決定的模式。這項政策調整引發國際關注,也讓全球疫苗策略走向更加個人化的趨勢。 -
別被新型菸品騙! 胸腔科醫揭電子煙和加熱菸健康陷阱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6301科學家追蹤近25萬名使用者長達4年發現,即便只使用電子煙,罹患慢性肺阻塞和高血壓的機率仍明顯上升。同一時間,曾因專利爭議而退出的加熱菸品牌重返美國市場,再度點燃新型菸品安全性的辯論。 -
不吃藥、免換關節 研究:1訓練可延緩膝關節軟骨損傷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835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中高齡族群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40歲以上民眾有近4分之1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許多人長期依賴止痛藥物或面臨換關節手術。然而,美國猶他大學領導的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僅調整走路時的足部角度,就能達到與藥物相當的止痛效果,甚至延緩軟骨損傷的進展。 -
睡眠時間與死亡率! 過度睡眠可能比睡眠不足更加危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005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習慣在週末補眠來彌補平日睡眠不足。然而,過度睡眠可能比睡眠不足更加危險;研究顯示每天睡眠時間達到10小時的人群,死亡率竟是正常睡眠者的3.5倍。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專家小組建議,年輕成人和成年人(18至64歲)的理想睡眠時間為7至9小時,老年人則建議7至8小時。這個建議是基於多項科學研究和專家共識制定的。醫學研究明確指出每日睡眠6至8小時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時間區間。雖然有些人在6小時睡眠後就能精神飽滿,但從健康角度而言,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能夠提供身體充分的修復時間,同時避免過度睡眠帶來的負面影響。 -
戶外防曬室內也要防「光老化」 預防光老化醫提3重點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837研究顯示,硒元素在皮膚保護和抗氧化能力方面展現出良好效果,甚至超越其他微量元素、維他命對肌膚的幫助,主要是因為其在維持皮膚健康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硒蛋白」。硒蛋白對於角質幹細胞具有保護力,有助於延緩皮膚老化、提升皮膚活力,進而改善受光老化影響的皮膚修復能力下降問題。 -
炎夏對抗紫外線防光老化! 敏感肌補硒元素助曬傷修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222曬太陽能讓人體合成維生素D,對於骨骼健康有幫助,但若過度曝曬,則可能對皮膚產生「光老化」。胡倩婷醫師說明,光老化是指皮膚因長時間暴露於紫外線(UV)而加速老化的現象。其中,UVA會深入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使肌膚失去彈性,出現皺紋和鬆弛;而UVB則會刺激黑色素細胞,引發色素沉澱與黯沉,導致膚色不均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是每天短暫曝曬陽光,累積的傷害也是實質存在的。 -
塑膠微粒一旦進入血液循環 雙和研究:傷腎傷心風險增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912「你當我塑膠做的喔!」這句網路流行語原指遭他人忽視、不被尊重的無奈心情,但你知道嗎?這句玩笑話如今恐怕一語成讖。隨著全球一次性塑膠製品大量使用,不論是塑膠微粒或是塑膠奈米,這些肉眼難察覺的微塑膠顆粒已廣泛存在於飲用水、空氣、食物與人體組織中,近期多項研究更揭露,這些微塑膠顆粒甚至出現在人類血液、尿液、腎臟、心臟與動脈斑塊中,恐影響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