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飲食習慣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恐導致胃癌 研究:風險高出5.6倍
癌症新知 / 胃癌2922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胃癌是因人體胃部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胃部慢性發炎,進而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或產生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惡化為胃癌。 -
遠離慢性攝護腺炎 弱雞不上身
兩性關係 / 男人幫5650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杜元博表示,根據統計約有10%至24%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炎,且近幾年逐漸有年輕化趨勢。攝護腺炎好發20歲至50歲男性族群,比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症族群年輕許多,是50歲以下男性求診泌尿科最常見的疾病。患者因生活緊張、工作忙碌,飲食習慣不良,且有長期憋尿及久坐久站的習慣,導致慢性攝護腺炎久病不癒。 -
食道癌奪命人數高 預防應從飲食溫度開始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3791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8年食道癌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9位,1929人死於食道癌,較去年增加132人,死亡率增加7.9%。如以發生人數分析,食道癌位居10大癌症第10名,每年共計新增2500人。 -
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 竟與身高有關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366究竟身高是如何影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呢?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可能是比較矮的人更容易累積脂肪肝,以及更多的心臟病和代謝風險有關,例如有高血壓、膽固醇和炎症的發生風險。 -
午休小睡片刻補充精力 對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446瑞士洛桑大學醫院內科NadineHäusler博士表示,這是1項觀察性的研究,過去曾有一些關於午睡對心臟健康影響的研究,但沒有將午睡的頻率或持續時間納入考量。 -
溼疹內外夾攻 反覆發作難斷根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126中醫師鄭愛蓮表示,體質是日積月累形成,到了乾燥氣候的國家溼疹症狀雖然會改善,但體質還是沒有改變,等回到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夏天是「熱溼」、冬天是「寒溼」,如果飲食習慣喜食「生冷」或「寒性」食物,如:冷飲、冰品、生菜沙拉、蟹、蝦等帶殼類海鮮,都會讓體內溼氣加重。 -
慢性發炎是現代人通病 薑黃素成保健食品新寵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6094身體內會出現發炎反應、開始老化,與過度氧化問題息息相關。翁國昌醫師指出,薑黃裡的重要成分為薑黃素,具有現代醫學抗發炎和抗氧化2大重要特色,有助抑制病源。2014年1項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服用薑黃素進行雙盲研究實驗,經過3個月後,服用薑黃素的組別經血脂檢測,已有效降低中性脂肪及壞膽固醇,好膽固醇有效提升。 -
適當干預睡眠作息 有助夜貓子調整生理時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10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暑假剛結束,孩子混亂的睡眠習慣相較於夜貓子,還算容易調整回來,不過需透過適當的壓力及要求,建議家長可依循3個方式進行:(一)與孩子溝通,如睡眠不足早上昏沉,會影響上課專注力,需提早上床時間,趁開學功課尚未增多,將重點放在生活作息的調整;(二)孩子就寢前的事項均提早完成,如吃晚餐、洗澡、打電動、與朋友聊天等,且跟同學、朋友預告這約定,有助順利執行;(三)家長也試著調整自身作息,暫時捨棄一些自己的事,包括聚餐、聊天、追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