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親子關係
-
熟女動起來! 預防糖尿病別再偷懶找藉口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501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指出,女性停經前後,為身體機能的重要轉折點。停經之後,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死亡率,以每5歲近乎1倍的速度上升,嚴重危及健康。 -
正視青少年壓力問題 父母師長應同理心對待
醫美減重 / 心靈成長4651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有些青少年的壓力來自於家庭或父母,原因在於青少年時期,其實已經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新階段,如果父母仍用孩童時期的權威式管教法來對待孩子,久了便會給其帶來壓力,親子關係也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疏離。
-
大考進入倒數計時 考生正確紓壓積極應戰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72台灣的國、高中生常以聽音樂或唱歌作為主要的紓壓方式,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與2013年系列調查中發現,若青少年總是以「抽菸喝酒」、「大吃大喝」、「不管他」為紓壓方式,則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人員協助的比例高於採用其他紓壓方式者。 -
陪伴父母老後20年 吳若權:照顧未來的自己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999知名作家吳若權更以親身經歷,分享陪病伴老20年心得,除了談及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緒管理、學習如何與疾病共處的智慧與善用醫療資源外,也談及生死,帶我們重新修習生命的課題。希望每個人在照顧自家長輩時,能以他所犯過的錯誤為戒,不再重蹈覆轍。 -
孩子偷懶功課差? 學業表現恐受父母憂鬱影響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1532016年2月《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刊出研究指出,若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到影響。這份研究以1984年至1994年間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樣本數超過110萬名。 -
提早入學心智未熟 孩子過動比例較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567這項研究主持人為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NH Voice》學術期刊。研究採大數據統計,分析15年來近38萬名4到17歲孩童和青少年的健保資料,目的在找出入學年齡和過動症之間的關連性。 -
學前教育》幼兒潛能開發 順其自然最好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801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指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不需要特殊的訓練,應該順其自然在情境中學習,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坊間許多學習課程和教具都打著「腦力潛能開發」和「右腦開發」的口號,吸引焦慮的父母一頭栽入,林教授認為,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關心自然值得肯定,但是過度相信商業機制的產品,期盼孩子能被開發成小天才或小神童,則是需要打破的教養迷思。
-
親子跳繩趣 穩定學童好情緒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049董氏基金會今天舉辦「親子運動入門趣,跳出健康好心情」記者會,特別邀請人氣天團「浩角翔起」代言。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親子一起從事跳繩運動,既可增進感情,還能促進孩子的情緒穩定,是春節長假期間最適合親子一同從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