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入學心智未熟 孩子過動比例較高

2204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ADHD
▲孩子在課業學習上跟不上進度,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好,這些情況持續如果6個月以上,家長就應陪同就醫。(圖/ingimage)
fiogf49gjkf0d

孩子過動,可能只是年齡小,心智未成熟。國內研究發現,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孩童中,六、七、八月份出生者比率高,而九月後出生,晚一年入學者比例較低,因此懷疑部分被診斷為過動症孩童,可能只是年紀較小,心智未成熟,建議醫師在診斷投藥治療時應將孩童心智因素列入考量。

這項研究主持人為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NH Voice》學術期刊。研究採大數據統計,分析15年來近38萬名4到17歲孩童和青少年的健保資料,目的在找出入學年齡和過動症之間的關連性。

統計結果顯示,被確診為過動症的孩童中,六、七、八月份出生者比率高,至於九月後出生的孩子,因晚一年入學,所以過動症比率則較低。研究者懷疑此結果可能與我國入學年齡限制規定有關。

依照國內學制,兒童入學年齡界限為8月31號,如果為9月1日出生,就必須隔年才能入學,因此研究者推論,如果六、七、八月份出生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症,有可能是因為較早入學,心智未成熟,而表現出行為幼稚,注意力難集中等過動傾向。

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劉鴻徽表示,班上年紀較小的孩子確實比較容易出現幼稚行為,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完成作業,上課時坐不住,走來走去,影響班上同學的學習,但是否為過動症,則應謹慎評估。

劉鴻徽指出,孩子在課業學習上跟不上進度,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好,且上課常走動,影響上課秩序,親子關係以及與老師之間關係變得緊張,這些情況持續如果6個月以上,家長就應陪同就醫。

陳牧宏曾於2015年發表論文,分析芬蘭健保資料發現,罹患過動症的父母性經驗較早,年輕懷孕生子機率較高,易出現憂鬱症、婚姻衝突、親子及經濟等問題,影響孩童照護,增加下一代罹患過動症的環境風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