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腹部超音波檢查
-
4位愛滋感染者有1人曾被拒診 各界齊打造「友善醫療」
兩性關係 / 愛滋病防治249710月底的同志大遊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曾上台宣講,說明我國的愛滋病防治相關進程並且鼓勵各界消弭對感染者之偏見。然各界對於愛滋病的疑慮仍未解,不少感染者想就醫卻被技術性針對。近年醫學界推廣的是U=U,也就是接受治療後,測不到病毒就不具傳染力。阿學表示,近年U=U的觀念被廣泛推廣,醫療侵權漸有改善,有愈來愈多感染者願意站出來爭取權益。同時社會對於感染者的態度也漸趨正面,並且願意提供更多協助。羅一鈞表示,國內愛滋指定醫院已有80多家,病友已經可在70多家指定藥局領藥,未來愛滋病友領藥將可更加方便。 -
B肝男「疫」時疏忽竟罹患肝癌晚期! 醫曝1關鍵
癌症新知 / 肝癌7591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為B型肝炎帶原者1。李祥麟主任提醒,B肝難以完全治癒,因此接受定期檢查至關重要,包含腹部超音波,以及抽血檢驗肝癌指標,如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根據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2。 -
10個人中有2人肝臟出現「1危機」 放任不理恐成肝癌
癌症新知 / 肝癌2609從平常腹超檢查數據統計來看,患有脂肪肝的異常總人數,等於是10個人之中,就有2人有脂肪肝,因肝炎初期多數不會自覺症狀,當脂肪肝轉為脂肪肝炎,若未及時治療檢查,便有成為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的風險,特別是患有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代謝症候群等疾患者更容易有脂肪肝,而B、C肝患者本來就是肝癌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追蹤1次超音波及血液胎兒蛋白檢查,不可不慎。平日民眾保護肝臟,避免脂肪肝找上身,要遵循4不1多的健康守則: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不吸菸、不嗜酒、多攝取天然且新鮮食物及蔬果,配合適度運動、減少過重及肥胖。若常感疲倦、食慾下降、經常全身無力、腹脹或上腹部有壓迫的悶痛感,須盡快找胃腸肝膽科醫師診治。 -
肝基會號召全台16家醫院免費腹超! 最新篩檢結果出爐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496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下簡稱肝基會)今年結合世界肝炎日,號召全台16家醫療院所,動員近60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4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於 7月24日上午為40歲以上民眾舉辦大規模免費腹部超音波肝癌篩檢,短短3小時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其中2,654人發現異常,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而6人有肝硬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833人有脂肪肝 比率高達57.2 %。肝基會呼籲,有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1次腹超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篩檢,以免錯過最佳治病時間。 -
糖尿病患者「這數據」沒控制好 當心致命肝膿瘍找上門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6431名67歲的男子,因雙腳疼痛到醫院急診就醫,理學檢查後發現左腳踝微腫,由於白血球與發炎指數雙雙上升,初步臆斷下肢蜂窩性組織炎,安排住院,並以靜脈抗生素治療。檢查發現病人血糖過高,醣化血色素11.6%,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 -
6旬老翁雙腳疼痛掛急診! 被診斷罹患糖尿病、肝膿瘍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349一名67歲老翁近日因雙腳疼痛到醫院掛急診,卻在檢查後發現該男子罹患糖尿病、肝臟有兩顆肝膿瘍。 -
手掌兩側出現紅斑竟是「肝掌」 就醫檢查發現肝癌初期
癌症新知 / 肝癌5628陳政國醫師指出,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多數患者當發現肝臟腫瘤時,幾乎已是中晚期,以致於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臨床上肝癌患者會出現幾種特殊警訊,可以作為參考,例如「肝掌」,其特徵就是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出現異常紅點或泛紅,或者胸前、四肢發現「蜘蛛痣」,中間有小紅點,周圍佈滿往外擴散的小血管,此外黃疸(眼睛)、腹水、肚皮靜脈曲張、手腳浮腫等,都是肝臟病變的警訊。 -
國人罹患肝癌主因除B、C型肝炎 另有2成與脂肪肝有關
癌症新知 / 肝癌90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酒精性肝病、黃麴毒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