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肌肉質量
-
運動竟然不會瘦!受新陳代謝影響 長期下來體重恐不變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677每日能量消耗受到限制的廣泛證據告訴大家,要讓每日能量消耗有長期、有意義的變化,是非常難透過運動實現的。不管怎麼運動,燃燒的能量都很難改變,但要知道運動對健康依舊是不可少,會讓人保持健康、活力,只是對體重沒有什麼作用。那麼要對付肥胖,最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吃進身體的能量上。
-
國人新冠染疫後推估2百萬人罹患肌少症 7徵兆自我篩檢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729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吳佩青分析,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於2022年07月所發表的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新冠肺炎確診後發生肌少症( Sarcopenia )機率約48% ,吳佩青中醫師因此推估,台灣民眾因為新冠疫情確診可能有超過2百萬人產生肌少症,至於新冠肺炎有住院治療者罹患肌少症機率更高達69.7%。 -
戴資穎為TANITA新機站台 維持體態肌肉「質」不重量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3241戴資穎表示,過往在需要量測許多精細身體組成數據時可能會需要非常專業的大型量測工具,但家用型體組成計即能滿足她的日常需求,每天測量已經變成習慣,而且還可將數據即時上傳到APP上,天天督促著自己,才能維持最佳狀態來面對各項比賽的挑戰。 -
居家防疫運動量大縮水 骨骼與肌肉流失恐造成嚴重後果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245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減緩,居家防疫政策見效,日前也從3級警戒降低至2級警戒,大多數人也開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民眾,居家防疫可減少肺炎感染機率,但有1項健康重點可別輕忽! -
長輩肌少症恐釀骨鬆骨折 這樣補充蛋白質可解「微肌」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064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運動神經退化、相關荷爾蒙的減少(如:生長激素、睪固酮、類胰島素增長因子)、蛋白質合成速率下降、營養供給不足、久坐少動等。另一方面值得注意,肌肉流失過程,脂肪組織也會慢慢的堆積。研究發現,30至60歲每年減少約0.23kg肌肉,但脂肪量卻會增加約0.45kg。這種肌肉質量減少與身體脂肪增加的狀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若肌肉流失的銀髮族群同時存在肥胖問題,對健康會產生加乘的負面影響,加速老年人的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
長期勞動沒運動竟肌肉萎縮 醫師:勞動不等於運動!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6580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成年人30歲之後,開始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退化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加速。有運動習慣者,可減緩退化速度。 -
老人缺乏營養導致衰弱症 即使小病住院也可能送命
醫美減重 / 養生抗老4062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孟奇說明,陳阿嬤是典型「衰弱」現象,平常看起來沒事,1場小病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1根稻草,比起強健的老人來說,死亡率甚至高達3至5倍。 -
每日散步健走就健康? 醫:沒負重躲不了肌少症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053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自50歲開始,人體肌肉逐年流失,年齡越大情況越嚴重,據統計,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0%,約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男性可能高達3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