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聽損者
-
從聽力退化到戴上助聽器花7年 長輩不願配戴恐釀失智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143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力博宏表示,助聽器是幫助聽力損失者改善聽力問題的醫療器材,透過放大聲音,彌補受損的聽力,不過,配戴助聽器後,需一段時間適應,必須定期回診,檢查聽力來修正儀器的參數。 -
聽力問題知多少? 聽覺受損情況與常見聽覺輔具整理包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388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為內含空氣的腔室、當中有3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分為前庭(負責平衡)和耳蝸(負責聽覺),耳蝸內含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為聽覺的終端受器。 -
「西瓜」變「絲瓜」? 新科技讓聽損者不再雞同鴨講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457虹韻發現,從新冠肺炎開始,常有輕度到中度聽損民眾到門市求助,表示與對方交談時比以往更難聽清楚,溝通變得艱難。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聽損者為維持社交距離,就常遇到「聽錯」或「沒聽到」等困境,戴上口罩溝通則是更大的挑戰,口罩遮住了嘴巴,限制了唇形辨識的視覺提示,也減弱聲音傳遞的清晰度,造成溝通障礙。 -
全台新生兒聽損比例高 及早治療避免發展遲緩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483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北護聽語副教授翁仕明解釋,幼兒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並不是全然聽不到聲音,需透過篩檢才可以及早發現。家長照顧聽損的孩子往往面臨較大的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有不留意,聽力就可能惡化;此外,如果不是在出生後就及時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
老人聽力退化放別棄 北榮研發APP改善聽辨能力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49160多歲洪姓阿嬤患有重大聽力損傷,申請助聽器,回診時,認為效果不好,經醫師詳細詢問使用狀況,才發現她平時沒有配戴助聽器的習慣,與人講話之前才拿出來戴,以致遲遲無法適應。在醫師建議下,天天使用,並配合聽能訓練APP,有效改善聽辨能力,與孫子溝通時,不再「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 -
電子耳健保給付 先天性聽損兒找回新「聲」命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484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新增60到100名先天性聽損兒,但實際人數應該更多。如果聽損嚴重,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但單耳人工電子耳費用高達90萬至110萬元之間,絕非一般新生兒家長所能負擔。
-
老人重聽不治療 恐提高失智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856重聽除了會導致生活上的不便以外,智力衰退更是不可忽視的後果。李宏信醫師解釋,由於重聽容易造成聽損者與他人溝通上的困難與誤解,一再要求他人重複同樣的字句,多半會讓聽損者──老人家覺得沒有面子,乾脆減少溝通,在大幅降低與他人接觸的情況下,智力也就間接衰退。根據臨床觀察,聽損程度越嚴重,智力衰退的幅度也就越大,因此老人家一旦有重聽的情況出現,務必立即就醫治療。
-
長期聽損莫大意 研究:失智風險高4成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90一般認為老年聽損是不可逆的,且並非年老時才突然發生,常因內耳耳蝸和聽神經退化,以致感音功能變差。宏仁診所李宏信醫師表示,耳內毛細胞負責感知聲音與解析,但神經毛細胞過度受損而失去的聽力便無法再復原,進而造成溝通困難與誤解,影響社交能力與情緒低落,最後恐釀成失智症。研究指出,年長聽損者的失智比例比聽力正常者高出4成,且智力衰退幅度與聽力退化程度成正比。李宏信醫師說,人從45歲開始就會漸漸出現輕度聽力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