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直腸
-
新竹臺大分院做到了!大腸驚現腫瘤 術前化療縮小腫瘤
癌症新知 / 腸癌3135C小姐近來常感到右下腹疼痛難耐,到診所就醫數次也不見改善,後來更出現疲倦、食慾不振、消瘦和糞便型態改變等症狀。C小姐到公司合作的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沒想到醫師卻在右側大腸發現1個14公分的腫瘤!腫瘤雖然沒有轉移,卻已經侵犯到後腹壁的肌肉,難以直接開刀切除。 -
血便恐大腸癌警訊!但也可能是痔瘡惹禍 醫曝1招辨別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23常見痔瘡症狀會出現血便,但並非如廁出血都是痔瘡喔!徐秋蓬醫師進一步分析,患者可先觀察血便顏色,當顏色呈現鮮紅色的是痔瘡,顏色較黑者則可能為大腸癌。值得注意的是,痔瘡通常會漸漸改善,而大腸癌是陸陸續續會有症狀,因此最好還是先求診,由專業醫師來判斷。此外,痔瘡照顧不好是會有併發症的,當痔瘡經常堵塞,容易造成感染,有可能出現肛門瘻管或息肉。 -
媒體大肆報導名人癌逝!易影響癌友情緒 身心恐吃不消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2601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呼籲媒體,報導藝人罹癌臨終的狀況,儘量避免聳動的標題,例如「哭著求死」、「眼睛不肯閉」等,或是鉅細靡遺地描述家人悲慟的情緒,畢竟病人在病危時的意識狀況變化大,難以由旁人來揣測其內心過程;家屬的心境一定也很複雜,若只描述痛苦不堪、生死離別的劇情,容易讓看到新聞的癌友,只接受到負面的訊息。 -
余苑綺直腸癌離世 醫:高風險群40歲後這2項檢查要做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85余天、李亞萍夫妻的二女兒余苑綺21日因直腸癌而離世,享年39歲。中國附醫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余苑綺於31歲罹癌,應屬先天基因異常,建議有家族史、經常接觸致癌物質等高風險族群,40歲以後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或是糞便潛血檢查。 -
關注爸爸的健康!男性患大腸癌機率高 定期篩檢不可少
癌症新知 / 腸癌2440大腸癌在癌症死因當中居高不下,且男性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女性更高。國人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驗數據較高的民眾,應積極至各大醫療院所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 -
痔瘡讓人坐立難安!肛門靜脈血管不暢 七葉素幫你打通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5399甘宗本醫師提醒,肛門口附近的小感染也會造成發炎,造成局部循環不良,因此門診最常做的建議,是在上完廁所或洗完澡,用浴缸做「溫水坐浴」對肛門的血液循環很有幫助,能降低感染機會;不論有沒有痔瘡,避免用力擦屁股,或是用水沖,都是很好的做法。 -
癌症蟬聯40年國人10大死因之首 癌症時鐘再快轉20秒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9衛福部今(30)日公布最新110年度國人10大死因排行,癌症連續40年蟬聯死因之首,110年5萬1656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人數28.0%,平均每日142人死於癌症,癌症時鐘為10分10秒,與109年10分30秒相較,快了20秒。 -
基因檢測發現「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藥物減輕患者負擔
癌症新知 / 腸癌3082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出現轉移性患者,會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臨床數據顯示,對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D842V基因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傳統標靶藥物效果不佳,只能仰賴現有的「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