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衛福部今(30)日公布最新110年度國人10大死因排行,癌症連續40年蟬聯死因之首,110年5萬1656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人數28.0%,平均每日142人死於癌症,癌症時鐘為10分10秒,與109年10分30秒相較,快了20秒,研判與疫情有關,癌友擔心感染,而延誤回診。
▲110年10大癌症死因。(圖/衛福部提供)
進一步分析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1名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其次為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以及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與前1年的10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
▲近年1、2月低溫天數及死亡人數增減幅度。(圖/衛福部提供)
統計顯示,110年死亡人數計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這是自2016年霸王寒流後,首次出現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雙增現象,衛福部認為,這與人口老化,及110年1至3月低溫寒冷等因素有關。
▲110年10大死因。(圖/衛福部提供)
110年10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與109年10大死因相較,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
▲110年死亡人數按年齡別統計。(圖/衛福部提供)
進一步分析各年齡主要死因,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族群則以癌症與自殺為主;45歲以上死因前2名為癌症與心臟疾病。
▲110年COVID-19死亡人數按年齡別統計。(圖/衛福部提供)
統計另顯示,去年896人死於新冠疫情,主要為65歲以上,在死因排行榜上位居第19名。
▲近年65歲以上人口死亡概況。(圖/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統計處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人口快速增加影響,死亡人數隨之增加;如果剔除人口規模因素後的死亡率觀察,2016年到2020年,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則呈逐年下降趨勢。
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衛福部表示,定期篩檢可降低癌症死亡率,鼓勵民眾善用政府公費補助成人5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補助對象及時程如下:
▸30歲以上婦女每年可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45至9歲婦女、40至44歲2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
▸50至74歲民眾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30歲以上嚼檳,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
▲110年癌症死亡人數按年齡別統計。(圖/衛福部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7月1日口罩繼續戴! 這4大族群後天開始可追打第4劑
▸確診康復者恐留新冠後遺症 醫師:別慌!通常會漸好轉
延伸閱讀
-
擴大不孕症補助!蘇揆金句「3個有裁判」 預算無上限
兩性關係 / 不孕症1309為了增加不孕夫妻生育願望並減輕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行政院拍板從2022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 -
疫情下的你變憂鬱了嗎? 醫師:透過深呼吸放鬆身心靈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95從2020年開始,COVID-19這個名詞出現後,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都變了。這兩年的疫情,讓生活起了劇烈變化,工作、學業、休閒娛樂、經濟體系都面臨巨大重整。 -
電子病歷上雲法規本月上路 為擴大遠距醫療跨出第1步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1310衛福部日前公告《新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電子病歷上雲法規),未來通訊診療將成為醫療的常態,提高就醫的便利性。 -
新冠疫情以來癌篩人數少近120萬人 國健署籲5癌篩檢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1907新冠疫情爆發迄今已逾2年半,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或接受癌症篩檢,國健署統計,110年4癌篩檢人數為388萬9310人,而108年篩檢總量508萬303人,整體減少了119萬993人之多。 -
希望從頭開始!串聯北中高愛心捐髮 助癌友找回自信心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1326全台每年約有近10萬名癌友因接受治療而掉髮。除了身體承受病痛,禿頭、嚴重落髮等外貌改變,更令人沮喪不安,極度缺乏自信,不敢走出家門。為此,在20年前癌症希望基金會展開「募髮行動」,募集髮束、假髮製作經費,每年產出千頂假髮,協助2400多名癌友 度過人生最低潮的階段,重拾自信與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