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癌症末期
-
非癌患者有權選擇不痛 醫籲放寬止痛藥管制
醫藥衛生 / 藥品安全2095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指出,疼痛常發生在於癌症患者,但65歲以上長者,每兩位就有一位因為非癌疼痛而影響身體功能,其中又以關節炎和下背痛患者最多。 -
癌症骨轉移非絕症 早期診治增加存活率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2195如何診斷有無癌症骨轉移?除觀察病患家族病史、個人醫療紀錄外,骨腫瘤組織切片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另外,也可抽血檢驗鹼性磷酸酶(ALK-P)值,或骨掃描、X光、電腦斷層、正子造影等影像學檢查。 -
照顧癌末母身心煎熬 焦慮失眠憂鬱症上身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50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施佳佐醫師表示,個案治療期間同時施予藥物及心理治療,症狀緩解可維持上班,但因後期母親病情加重,醫護人員建議採取安寧緩和治療及考慮轉往安寧病房,但個案及家人均無法面對母親可能死亡而一直延遲決定,使得母親不僅面對身體病痛折磨,還需面臨處理家人多頭情緒的困境。 -
無痛血尿 竟是13公分腎瘤作怪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2184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昱維表示,腎細胞癌早期通常沒有特殊症狀,大部分病人是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腎臟腫塊。若腎細胞癌腫瘤長大,可能侵犯腎盂等集尿系統,或是有轉移到其他器官時,才可能產生症狀。 -
安寧照護 助末期病患走完人生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964健保局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李純馥分析健保局統計資料,近5年來,每年花在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的費用約261億至270億元之間,費用年成長率維持在1%左右,相較全國總費用成長率4.25%來得低。 -
胃腫瘤90%屬惡性 預防應從飲食習慣做起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6219發生胃癌的主要原因,大多歸咎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民眾除了注意生活飲食,也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提早治療,避免遺憾發生。普遍而言,若確診為胃癌,以外科手術切除為目前主流治療方式,但只有在癌症末期,或不適合切除的患者,才會建議採用化療。此外,為預防癌細胞復發、提高術後存活率,通常手術切除後,多以化療作為輔助外科手術的治療。 -
雙腳無力癱瘓 小心攝護腺癌末期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4773國人對攝護腺癌的防治觀念薄弱,約有3成的患者,診斷出來時已是末期。一名79歲男性病患張先生,因雙側下肢無力到他院急診求助,經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胸椎處有腫瘤壓迫神經,造成下肢無法行動。病人後來轉診到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外科,並接受進一歩手術治療。耕莘醫院泌尿科蕭博仁主治醫師表示,術中確認脊椎有腫瘤並壓迫周邊的神經,經移除腫瘤及減壓處理,病人下肢無力情形獲得改善。 -
腎臟巨大腫瘤 如嬰兒頭顱重1.3公斤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