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病理學
-
血型會影響新冠肺炎染疫風險? 研究:這血型容易感染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65血型是否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呢?儘管在新冠疫情初期,就出現了血型為A型的人較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想法,但當時科學家仍缺乏證據證實。然而,最近發表在《血液期刊》(Blood)上的研究似乎證實了這種觀點。 -
168恐留副作用? 間歇性斷食可能導致年輕人飲食失調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3105這幾年,坊間流行間歇性斷食,人們也藉由這種飲食法促進健康。但最近《飲食行為雜誌》(Eating Behaviors)的1項新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表示,青少年和年輕人採取間歇性斷食,可能會導致飲食失調和其他危險行為,或是精神病理學方面的問題。 -
頻繁捐血會不會導致缺鐵貧血? 研究發現:無損害健康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868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新研究表明,經常捐血的人不必擔心捐血會造成缺鐵而損害健康。儘管大約35%的捐血者在反覆捐血後可能會缺鐵,但研究人員發現,這對血的品質或捐血的人都不會有不好的影響。頻繁捐血者捐血的品質仍然很高,而且那些定期捐血的人,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嚴重傷害。 -
確診三陰性乳癌別慌! 醫師曝術前化療合併免疫新趨勢
癌症新知 / 乳癌59「超偶」歌手朱俐靜月初不敵乳癌病逝,消息傳出後,引發各界對於女性癌症頭號殺手「乳癌」的關注。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其中不乏未達公費乳房篩檢年齡的年輕女性,醫師呼籲女性朋友提高警覺,及早診斷和治療,即使是三陰性乳癌,若能早期治療,也有機會力拚達到近乎沒有癌症跡象的狀態。 -
《跟騷法》上路滿月 看日女作家如何對抗騷擾男700天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495台灣的《跟蹤騷擾防制法》正式上路,往後只要觸及8大類的作為(監視觀察、不當追求、尾隨接近、寄送物品、歧視貶抑、妨害名譽、通訊騷擾、冒用個資)且涉及性與性別,採用網路或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實際行為等各種樣態,加上重覆實施,被糾正後仍不肯罷手,即構成觸犯本法。 -
病理科如何運用AI科技? 成功訓練AI揪病兆促數位轉型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2435雲象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指出,以病理科為例,使用顯微鏡判斷腫瘤是惡性還良性已長達150年歷史,許多科別都漸漸轉型,但AI運用在病理科因無法達到輔助效果,數位轉型上有很大的波折。 -
規律運動好處多! 這2類人比常人更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3150根據1篇今年3月發布於《Science Daily》的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透過規律運動在心血管健康上所帶來的益處高出1倍。 -
新突破!首款穿戴式全乳房3D成像超音波 美FDA核准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2714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日前通過首個穿戴式全乳房3D成像超音波設備的上市核准,這將是該領域的一大突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