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騷法》上路滿月 看日女作家如何對抗騷擾男700天

2343
葉立斌 整理報導
《跟騷法》上路滿月 看日女作家如何對抗騷擾男700天
▲透過《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我們也可以想想如何打造一個讓所有人(多數遭跟騷的被害者為女性,但也曾有男性受害)不會因為拒絕他人求愛而蒙受恐懼的社會。(書封圖片/凌宇出版提供)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6月初,台灣的《跟蹤騷擾防制法》正式上路,往後只要觸及8大類的作為(監視觀察、不當追求、尾隨接近、寄送物品、歧視貶抑、妨害名譽、通訊騷擾、冒用個資)且涉及性與性別,採用網路或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實際行為等各種樣態,加上重覆實施,被糾正後仍不肯罷手,即構成觸犯本法。


自以為浪漫的行為 現在恐造成不法


在2021年,屏東發生女性遇害的案件震驚全台,而嫌犯在案發前即多次騷擾被害人,包含跟蹤在內,採用多種方式使被害女性不堪其擾;日本則在1999年同樣因命案而通過類似法案,將這些騷擾行為入法並嚴懲。


在新法上路之際,日本女作家內澤旬子透過《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本書,說明她曾在網路交友上認識1名男友,然在分手後對方不斷傳訊滋擾,甚至上網路論壇以惡意言論傷害在文壇小有名氣的她。她長時間與當事人周旋,所幸在親友、律師與警方協助下,最終阻止男性。而這本書更有相當多的自省,包含以為自己是很糟糕的人等等,這類受害者可能出現的想法。當然也有部分警察與律師在言談中暗示她「識人不明」。但作者也開始思考這些人應該接受治療,甚至有過度譴責自己的傾向,以及健康受到實際危害而增加開車出門之風險,令人心疼。


全書沒有神秘儀式、鬼影、見血或野獸,文字卻傳達更深層的恐懼。請看由社團法人台灣數位女力聯盟理事長張裕焯撰寫的導讀,除分析全書內容以外,我們也可以想想如何打造一個讓所有人(多數遭跟騷的被害者為女性,但也曾有男性受害)不會因為拒絕他人求愛而蒙受恐懼的社會。(註:全文僅節錄部分)


與家庭暴力案件不同,跟蹤騷擾行為的原型來自於陌生人的變態行為,當然跟蹤狂也可能是熟悉的人。在我國法律的界定上,除了對實現該行為的方法、頻率、與主客觀效果之外,另將「非被害人意願」、「性或性別有關」等兩項因素列入,以達到限縮適用對象的效果。最大的影響是,許多人曾經自以為浪漫的行為,在法律的規定下將可能構成不法。


愛欲,無論繫於異性或同性彼此,根本為兩個身體與思想各自獨立個體的相互磨合;愛欲當下,或有心心相印的感覺,但當感覺消失甚而轉為憤怒,便回到無法相知的原點。


在內澤旬子的經驗裡,跟蹤狂雖然曾是交往的對象,但她其實不曾真正了解過他。內澤對他坦誠以對,讓他走進自己的生活,沒想到男友卻在提議分手的瞬間反目,變成恐怖的仇人。愕然發現自己面對極大的威脅,內澤不得不透過法律去反擊、結束一切騷擾,並保護自己;但詭異的是,她卻在過程裡不斷去同理加害人的心情,最後選擇獲取賠償金為賠償,進行和解,撤回告訴等一連串程序。


那些因為理情加害人所作出的妥協,在事後除了造成內澤的困擾之外,也讓筆者懷疑加害人是否因為詭計得逞而暗自竊喜,繼而變本加厲地傷害內澤。意外的是,兩人若不是真的如此陌生,便是彼此的想法本有著莫大的鴻溝,或者加害者早已讓憤怒吞噬了理智。


利用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的恐怖攻擊 現在愈演愈烈


事件中除了加害者隨時可能出現在生活周遭,令內澤飽受威脅之外,更直接的攻擊便來自於社群平台上的侮辱性言論,以及智慧手機定位功能的潛在危機。數位科技之於不法行為,時為手段、亦或工具。基於數位科技對領域的跨越性、穿透力、訊息的即時性、與保存的永久性,這項科技一再為惡意的使用者提供有效且強大的武器,尤其對侵犯的目的而言,它廉價,設備與技術門檻低。


加害者透過網路平台上的污衊性留言對作者大肆攻擊,更難堪的是,他甚至在社群平台上,毫不遮掩地對陌生人談論內澤與他的私生活,甚至加油添醋偽造故事。所幸閱覽的人數不多。然而公、私生活之間所存在的界線,是不容許被打擾的,稍作窺探,都是令人作噁的侵犯。


究竟言論自由與妨害名譽之間的界線要如何劃定?社會大眾若允許捍衛崇高的價值而侵犯少數人,則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這價值底下的受害者;然而,以少數無辜者犧牲為基礎的事,能夠謂之為高尚嗎?


在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發達的時代,兩者間宛如矛與盾之間的對抗。筆者感到憂心的是,正當人們善意思辨著價值問題,而無暇顧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隱晦處時,惡意正悄悄發生。 且令筆者意外的是,內澤用了很大心力談論跟蹤狂的病理學。不可諱言的,這再一次令筆者感到「危險」。


犯人不只需制裁 也需治療


內澤受到非營利組織專家的啟發,開啟病理學的研究興趣,並意外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能具備了吸引跟蹤狂的特質。特別的是,她認知到基於精神的障礙,部分跟蹤狂將無法克制跟蹤行為,而這行為是內在暴力的外顯形式。對一位極度期待脫離困境以回復正常生活的被害人而言,內澤相信跟蹤狂的病情若能受到控制,她才有可能真正的脫離困境,因此試圖透過法院的強制處分制度讓跟蹤狂接受治療。


鑒於日本與美英等國家的經驗,我國將要實施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在保護令的效果之下,制定「命相對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這項措施,基於作者的經驗,驗證立法者與時俱進的思維。其後,醫療技術是否得以有效承擔犯罪人的治療,深受期待。未來,社會大眾是否亦能憐憫地看待跟蹤狂的病理性,亦是。


跟蹤騷擾不僅只女性受害 男性也會


一直以為台灣社會對女性並不友善,身旁幾乎所有的女性親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少都有遭遇跟蹤騷擾行為侵犯的經驗,不少人更曾經在公車上、巷道裡遇到裸露下體的變態,或是遭受陌生人突然的碰觸、靠近以聞吸髮香,亦或是遭受熟識的自以為浪漫的攔阻行動強暴示愛。其後發現,男性親友多少也有類似遭遇,或許遭受侵犯的方式稍有不同。無關性別,來自於異性與同性的侵犯皆有。


因為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的發達,侵犯行為迅速自真實生活延續至虛擬世界,其手段除了數位平台上的言語攻擊、性私密影像散佈、聲音對話擷取斷章取義之外,使用雲端技術即時監視、控制家用電器設備,以及偽造臉部、聲音以再製影像的深偽技術皆有。


本書作者自網路交友平台認識那位男性,歷經真摯的交往過程,發現他的缺點,無法忍受而提出分手,以至面對一連串的困境。這個過程對人們而言或許熟悉,然而內澤不願屈服於困境,她用心安排自己的生活,了解相關法律、制度、各種知識,並將她與警察、檢察官、律師、媒體傳播業、非營利組織、朋友、鄰居,甚至陌生人間互動的過程,詳盡地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這些經驗,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應該都是相當珍貴的。(文字提供/《我與跟蹤狂的700日戰爭》凌宇出版)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蟬聯40年國人10大死因之首 癌症時鐘再快轉20秒
▸確診康復者恐留新冠後遺症 醫師:別慌!通常會漸好轉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