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王正旭
-
面對淋巴癌多1分了解、少1分恐懼 抗癌有LINE神隊友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68每年9月15日為「世界淋巴癌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淋巴瘤聯盟共同發起的淋巴癌宣導活動,全球超過50個國家參與,台灣今年則是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 -
化放療前先凍卵 癌友不再因治療被迫放棄生育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2954國人罹癌個案逐年增加,隨著藥物及手術治療的精進,存活率提高不少,許多年輕癌友在抗癌時,並沒有想到日後生兒育女等問題,未能及時凍卵、凍精,以致留下遺憾。 -
國健署推動癌症資源中心 陪伴癌友10年有成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3299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10年來癌症資源中心相關資料,結果發現,在求助癌症資源中心者,9成為初次罹癌者,顯示初次診斷癌症時,癌友遭受較大衝擊,最需協助;另外,超過6成求助者以女性為主,男性僅有3成9。在癌友需求方面,前3名分別為,尋求社會資源的轉介服務(43%)、癌症資訊(33%)及心理支持(24%),期待癌症資源中心扮演醫院和社區間橋樑的角色,協助串聯醫院和社區的資源網絡,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的癌症照護。 -
數位版《肺癌攻略》 助癌友克服2大困境
癌症新知 / 肺癌3079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2018年國人10大死因最新統計發現,癌症已連續37年居於首位,且肺癌為癌症死因之首,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則顯示,台灣每年新增肺癌患者高達1萬3,000多人。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新增個案逐年上升,儼然成為新一代國病,但大多數肺癌好發位置周圍沒有痛覺神經,超過半數患者係因頭痛、喘、咳嗽而來就醫,確診時都已局部轉移或晚期。 -
嚴重癌因性疲憊症癌友 恐被迫中斷治療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2781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過去調查統計,高達92%癌友同時罹患「癌因性疲憊症CRF」,更有4分之1已達中重度需藥物協助治療,若不妥善因應,將削弱體力,進而嚴重打擊患者治療意願,甚至被迫中止化、放療,長久以來,成為公認無法滿足的醫療需求。 -
人體最大器官皮膚 科學家認為「間質」可取代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9英國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最新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體「間質」(interstitium)具有延展性且充滿液體,包圍血管、肌肉筋膜,及腸、肺和泌尿系統等組織層與皮膚表層之下,應該提升至「器官」層級,取代「皮膚」,成為人體最大的器官。 -
告別乳房前留下美好瞬間 癌友綻放生命力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3676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談到創辦攝影比賽的起源,他表示,10年前無意間看到一名癌友買了新相機,記錄下自己和家人間的互動,即使是重症患者,燦爛陽光的笑容仍令人動容。在藥廠支持下,10年來舉辦6屆「捕捉希望」攝影比賽,鼓勵許多癌友,走出生命幽谷,重拾希望。 -
告別乳房前留下美好瞬間 癌友綻放生命力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