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汙名化
-
預防肥胖從小做起!國健署提3要點 養成健康生活型態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2309國健署指出,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症,不僅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和退化性關節炎、憂鬱、不孕症等疾病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 -
《精神衛生法》修法 補強社會安全網支持嚴重精神病人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252近年來不少社會事件,包含1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口罩卻被刺傷,以及鐵路刺警、小燈泡案等,讓精神病患的醫療權益備受關注。為落實身心臟愛者權利公約的精神,修正草案於29日在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強化保障精神病人之生命權、健康權與就醫權,並補強社會安全網。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表示,由於母法《精神衛生法》的改變,將會帶動 25 個相關法案的增修,我深知這次的修法,只是鋪建社會支持網絡的濫觴。 -
愛滋感染者就醫權被看見 共創「零歧視」友善醫療環境
兩性關係 / 愛滋病防治2242「我想去看牙科,醫師卻拒診,還丟1包止痛藥。」這些不合理的就診經驗,是HIV感染者的日常。根據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調查發現,超過6成感染者,曾於就醫時因感染者身分受到權益侵害;台灣愛滋病學會及台灣露德協會的感染者生活品質調查也發現,每4名HIV感染者就有一人曾因身份被拒診。 -
10月10日心理健康日 北市衛生局籲用同理打造心關係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6410月10日除了是雙十國慶以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每年10月10日訂為世界心理健康日。台北市衛生局舉辦心理健康月記者會,以【同理「心關係」,FUN心「零距離」】為主軸,呼籲市民運用同理心打造美好「心關係」;臨床心理師柯書林表示,透過「傾聽、表達、尊重」3要素,來理解對方的感受及情緒,讓對方感到真誠與安心,使彼此更接納且開放的交流。 -
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精神疾病 醫:穩定用藥可控制不復發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95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只要透過藥物好好控制、穩定病情,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尤其,現在有長效針劑可以選擇,病友不用擔心服藥被發現,也可以省去經常往返醫院的舟車勞頓之苦,生活更安心。 -
接住浮萍家庭!我國兒虐案頻傳 專家分析:欠缺3面向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270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於110年邀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任吳慧菁教授,主持「風險家庭安全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議題,分析世界各國對於風險家庭的援助與照護模式,發現我國對於易受社會忽視並汙名化的弱勢族群,缺乏「親職教養能力的培訓」、「一站式在地化社區服務」、以及「服務不漏接的整合性」。 -
爸爸也很憂鬱 壯年男性受社會期待、角色規範不敢求助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133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約有5%的人患有憂鬱症,而國內50到64歲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急遽增加。 -
陳秀熙估國內BA.5可能回升3萬例 樂觀推測不會大流行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2103台灣在面臨Omicron大流行後逐漸朝向「地方流行」型態,一方面要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另一方面也必須嘗試恢復新常態生活。為了在大流行初期減低疫情衝擊,政府快速推動大規模疫苗施打建立免疫防火牆,並進行各種公衛防疫措施(NPI)與抗病毒藥物使用,然而這些管制措施與限制也造成民眾精神心理壓力、照護延遲與醫療能量緊縮。隨著大流行逐漸趨向地方流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在今(26)日提出台灣防疫新思維: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