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台灣在面臨Omicron大流行後逐漸朝向「地方流行」型態,一方面要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另一方面也必須嘗試恢復新常態生活。為了在大流行初期減低疫情衝擊,政府快速推動大規模疫苗施打建立免疫防火牆,並進行各種公衛防疫措施(NPI)與抗病毒藥物使用,然而這些管制措施與限制也造成民眾精神心理壓力、照護延遲與醫療能量緊縮。隨著大流行逐漸趨向地方流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在今(26)日提出台灣防疫新思維:台灣。
8月中下旬 將有新的BA.4及BA.5流行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全球BA.5個案占總確診數70%,台灣勢必要面臨新1波疫情。陳秀熙分析,未來將有更多的變異株造成本土感染,國內BA.4與BA.5一旦開始流行,本土病例將會多達3萬。「BA.4、BA.5比例的增加,感染率也會增加;如果過去發生過大流行,影響就會較小。」指揮中心25日宣布新增2例BA.5病例,而邊境累計共攔截416例BA.4及BA.5的病例。
台灣不會走向大流行 未來照顧心理更重要
陳秀熙認為,我國疫情曲線與紐西蘭、澳洲接近,但台灣有自然感染加上追加劑保護力,免疫防火牆比紐國略勝一籌。現在每個國家的主流病毒株,皆從BA. 1或BA.2轉到BA.4與BA.5。不過台灣以疫苗以及自然感染築成防火牆,因此不會從「地方流行」引起「大流行」。
最後陳秀熙強調須注意疫情間壓力過大,防疫措施下導致照顧流程效率變低,增加非新冠死亡的間接傷害。「台灣需走向減害,與幸福生活防疫。」
過去要保留NPI,以及管制邊境;然隨著未來降級,需要解除NPI,解封邊境之後,需要走向幸福生活,關注心理健康,去汙名化,並且「不要再說『黑數』這個詞,因為他們其實是社區的隱形保護者。」
更多NOW健康報導
▸30歲高管輕忽三高竟釀肝癌! 「肝包油」恐增肝癌風險
▸新冠疫情以來癌篩人數少近120萬人 國健署籲5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