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控制病情
-
甲狀腺風暴死亡率達30% 血漿置換術成功平息致命危機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208臺北榮民總醫院近2年接獲2名棘手的甲狀腺風暴病患,因為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無法在常規治療下有效控制病情,醫療團隊在危急中,使用換血漿的方式,成功平息甲狀腺風暴。 -
思覺失調積極接受治療 近6成可重返職場繼續就學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3232鹿港基督教醫院長青院區副院長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但治療過程中最擔心患者「機構化」,無法離開治療機構,再難回到社區生活。因此,住院期間除了給予藥物控制病情外,還應多運動,透過職能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方式,讓患者恢復生活能力,甚至有機會重返職場。 -
耳鳴不見得是內耳問題 也有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之一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7571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糖尿病患者會容易血管病變,導致神經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耳血管硬化、神經萎縮而引發耳鳴,需從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著手,使內耳循環改善,耳鳴方可獲得緩解。 -
精油洗澡加重乾癬病情 貴婦級沐浴不是人人能享用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218台中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林亮宏表示,乾癬為自體免疫系統處於異常狀態,如果病人皮膚過度清潔,或使用精油等化學成分,將導致油質分泌出問題,進而引發紅疹、脫屑並產生搔癢。林亮宏指出,乾癬患者必須格外注意皮膚保健,一旦皮膚被抓傷,就可能讓身體啟動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反覆攻擊皮膚,甚至關節,這種惡性循環將擴及全身。 -
腹瀉長廔管還尿出菜渣 男受克隆氏症困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799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錯誤識別,以致腸道反覆發炎潰瘍,腹瀉、腹痛和血便,成為腸癌高風險族群。 -
4招遠離過敏危險因子 讓孩子健康成長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74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2歲以下兒童氣喘盛行率是5.6%;沒有定期回門診追蹤有73.3%;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處方藥物者為67.2%。根據2019最新氣喘診療指引,建議5歲以下有氣喘病史或喘鳴發作頻繁症狀的孩童於日常使用長期控制型藥物,以利控制病情。如果急性發作或因季節有偶發性氣喘症狀,在有需要時可使用吸入型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來緩解氣喘症狀。 -
青年型牙周病盛行率 台灣高出歐美地區10倍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896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尹慧君表示,青年型牙周病患者多為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且常出現家族的群聚性,由於牙床遭破壞速度是一般的慢性牙周病病人的7倍到10倍,不少病人年紀輕輕就可能全口無牙。尹慧君說明,目前台灣青年型牙周病盛行率不高,僅約百分之一,但這卻是歐美地區的10倍,從臨床證據及生理特徵差異來看,未來族群侵襲性牙周病侵犯速度與嚴重度可能更為劇烈。 -
高血脂控制總膽固醇就好? 壞膽固醇是致「命」關鍵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4626根據最新《2019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建議,高風險病人應積極管控血脂,如果為極高風險族群,壞膽固醇數值目標應從70mg/dL降低至55mg/dL。極高風險族群如已接受史他汀類藥物治療,2年內仍發生第2次心血管阻塞,則需更嚴格控制在40mg/dL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