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影像檢查
-
吃飯狼吞虎嚥 建築工小腸阻塞送醫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3530成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仁隆表示,林先生是一位建築工人,由於工作量大,常常忙到沒時間吃飯。日前為了趕工,幾大口就將便當吃完,繼續工作,沒想到傍晚,嚴重消化不良,肚子脹痛,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晚上工作結束後就立刻奔往急診室。 -
磁振暨正子掃描同步整合 影像醫學新突破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1台大醫院上午舉辦「磁振暨正子掃描同步整合系統剪綵暨成果發表」記者會,台大副院長陳石池表示,傳統正子造影偵測器無法在磁振造影的高磁場環境運作,這套系統克服了這項限制,成功將二者合而為一,患者一次完成二項檢查,過程更舒適,且檢查結果更精確,輻射量還減少到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
無痕微創手術 腸癌治療保肛也保腸
癌症新知 / 腸癌3961治療大腸直腸癌,傳統手術常因腫瘤位置鄰近肛門,很難保留肛門,最後必須放置人工肛門。不過近年來,新式手術可保留住肛門,但因部分直腸遭受切除,以致存留糞便的容量變小,所以,只要存有些許糞便,就必須排出。也因如此,很多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接受直腸切除手術後,每天至少上廁所達十、二十次,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
罹患阿茲海默症 認路高手找不到回家路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涂敏謙醫師表示,陳先生年輕時從事送貨工作,全省跑透透,只要有地址、電話,光靠地圖就能很快找到路。然而退休後這幾年,卻經常忘路、忘事,家人以為他是年紀大了,老化健忘,但陳先生常重覆問同樣的事,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初期的阿茲海默症。 -
88歲阿嬤不宜開刀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癌新突破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58高齡88歲的楊女士3年多前被診斷為肺癌第一期,因年事已高且有心臟疾病,外科醫師認為不適合開刀,因此安排楊女士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楊女士陸續5次放射手術治療,分5天完成,每次進行15分鐘,不需住院及用藥。追蹤3年來控制很好,經影像檢查也顯現原發部位已無腫瘤,未再復發。 -
錯用壁球拍練羽球 中年男子二頭肌腱斷裂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3546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因羽球受傷的患者為了鍛鍊殺球猛力,刻意挑選較重的壁球拍來練習,以致上臂疼痛,二頭肌腱部位有局部的壓痛點。至於因跑步手傷的男性則是由於躲避路面高低起伏跳躍後,後腿部發出異常聲音,立即發生疼痛,勉強跑回家後發現小腿已有腫脹與明顯按壓疼痛。
-
微創關節鏡手術 腕關節損傷退化治療新利器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92成功大學醫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柏廷表示,手腕結構複雜,包含骨骼、肌腱、韌帶、神經及血管,只要其中任一部份受到創傷,都會影響手腕功能,造成生活不便。現今影像檢查和影像傳輸技術日新月異,以往用於治療膝、肩等大關節的「關節鏡技術」,現在也可運用在較小的關節,如腕、腕骨等進行治療。 -
定期乳房攝影篩檢 全面防治乳癌
癌症新知 / 乳癌2225成大醫院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郭雪梨表示,乳癌發生高峰約在女性45至64歲之間,不少女性排斥乳房攝影檢查,但單靠乳房自我檢查,一旦觸摸到不正常硬塊時,腫瘤往往已長得較大,對於之後的治療、痊癒的整體樣貌,都會比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