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妄想
-
思覺失調規律服藥回歸社會不脫序 恐懼反造成對立傷害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3841名21歲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在街上裸奔,總是感覺有路人要傷害他,家人陪伴就醫確診思覺失調症,然而個案沒有遵照指示規律服藥,導致病情反覆無法繼續求學,好不容易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型藥物治療,終於大幅減少幻聽與妄想症狀,積極參與醫院附件與功能訓練活動。 -
思覺失調症非不治之症! 中西合併治療妙齡女重拾人生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2218中醫師張賜興指出,思覺失調症的致病原因很多,包含基因遺傳、胎兒期的藥物殘留、毒性用藥過當等,多數為壓力所引起,一般人可以用大腦進行思考和動作表現的協調,思覺失調症患者因大腦產生訊息錯亂,輕症者說話顛三倒四、表情異常,情緒反應和動作與常人不同;嚴重者可能會大哭大鬧、裸體亂跑,甚至因妄想而犯罪。按時服藥治療得以控制病情,不過一旦脫離治療,嚴重的話還是很可能會釀禍。由於其病症表現與躁鬱症、憂鬱症有相似之處,因此很容易被誤判。 -
疫情恐讓思覺失調症惡化 家人支持與規律用藥不能停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57葉啟斌說明,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方式除了每日的口服藥之外,也有多種施打頻率的長效針劑,幫助維持體內藥物濃度,由於每日用藥需要病人有穩定的病識感,但藥物濃度需要每日補充,如果漏藥就會增加復發機率與疾病惡化的風險。相較之下長效針劑透過緩慢的釋放維持藥效,拉長對於病情的保護。 -
疫情當前如何照護失智長者? 醫:「3動」缺一不可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241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109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的趨勢。李嘉富主任說明,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認知功能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得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 -
思覺失調積極接受治療 樂觀面對可望改善生活品質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954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包含:幻聽、幻覺、妄想、思緒混亂、失眠、冷漠、自我封閉、焦慮與認知障礙等,進而造成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功能的喪失。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主任陳彥蓉表示,所謂的功能,是指1個人在學業、家庭或職業上的表現。思覺失調症將影響病人生活諸多層面,因此治療目標不能只著眼於精神症狀的改善,更應該著重於讓病人恢復到病前的狀態。 -
與憂鬱症不同 失智症患者45%情感淡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821根據1篇2019年7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有45%的失智症患者出現此情形,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不過,在研究和照顧上卻經常被忽略。 -
思覺失調用藥可控制 不貼標籤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221許世杰醫師提到,隨著醫療發達,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律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甚至有機會重返職場。不過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調查發現,約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阻礙其社交生活。此外,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認知不足,還是常有人以「怪人」、「不定時炸彈」等負面字句來形容患者。 -
沒嗅覺錯認鼻過敏惹禍 拖到視力模糊才知腦膜瘤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717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表示,腦膜瘤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如果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就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單側較為常見。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為逐漸失去嗅覺,如果是單側無嗅覺,腫瘤位置可能在單側,但另1側嗅覺功能正常,因此,很難察覺異常;如果是腫瘤已橫跨至2側,雙側嗅覺均無,此時,又常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