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如何照護失智長者? 醫:「3動」缺一不可

3428
王澍清 報導
運動
▲失智症患者除既定的藥物治療外,李嘉富主任更鼓勵搭配「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3種活動輔佐治療。(圖/ingimage)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78歲張姓老翁於1年前被診斷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張先生身心壓力難以負荷,在尋求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李嘉富主任諮詢後,父子倆衝突狀況已減緩許多。


然而近3個月,為配合COVID-19防疫,張姓老翁鮮少外出,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張先生趕忙帶他回診求救,李嘉富主任予以衛教,安排重回失智據點參加系列課程活動,經幾周後,張姓老翁逐漸恢復過往,與兒子平和相伴。


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109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的趨勢。李嘉富主任說明,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認知功能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得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李嘉富主任呼籲,疫情嚴峻之時,應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疫情趨緩之際則應盡速回歸原有溫暖互動的生活與治療模式。


以張姓老翁為例,除既定的藥物治療外,李嘉富主任更鼓勵搭配「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3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而且運動時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同時可依自己的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施以治療。


李嘉富主任表示,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主任提醒病患家屬,疫情多變,遵循政府指示,做好防疫工作之餘,萬不可因過度憂慮,使失智患者面臨寂寞、被忽略或缺乏照料的情境中,應時刻傾聽、反覆溝通,當然最好能陪伴長輩力行3動,才是維護關係、照護彼此健康的根本之道。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臟病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醫:8成是可以預防的
換季衣物藏塵蟎誘發鼻過敏 中草藥噴劑遠離鼻病干擾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