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壓力症候群
-
男女承受壓力程度大不同 性別差異背景因素應列入考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5007研究者於2020年4月至5月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透過電子郵件向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第1線健康照顧者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360份。其中有2579位填答者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照顧者,因此其資料被納入分析。研究者使用《患者健康問卷》、《焦慮自我評估表》、《簡短版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篩選壓力相關心理後遺症,分析其與性別的關聯性以及可能的中介因素。 -
Omicron入侵大腦害你「腦霧」? 神經內科醫師回答了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046全球COVID-19冠肺炎疫情稍微緩解,但台灣周邊國家的疫情仍在升溫,不可不慎。Omicron雖偏向輕症,但傳染力強,仍不可忽視風險。近期不少人討論感染Omicron的症狀時,提到「腦霧」(Brain fog),內容大致上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實早在疫情前,大家都會說「感覺無法專心」、「怎麼這麼健忘」,這就是腦霧! -
結束長假想收心好難! 期待228連假上班族又充滿能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2開工後該如何好好收心?楊聰財建議,最近幾天應該盡量早一點睡,讓作息規律;下班時之後,可以跑步,或是健身房運動;多想一些快樂的事情,或是與好友規劃下次旅遊計畫,讓生活充滿希望、正能量。 -
疫情焦慮睡眠障礙最常見 微解封後這樣做找回過往生活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755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自殺暨成癮防治中心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面對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遭逢挫折而感到憤怒、經歷失落而感到憂鬱,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以若讀者正因為疫情來襲而感到無助害怕、惶惶不安,那是人性,千萬不要責怪自己不夠堅強;直面這些真實感受,正是讓我們了解自己面臨哪些壓力,進一步重置身心平衡的第1步。 -
「可以讓我再抱抱她嗎?」令人鼻酸 專家憂PTSD照護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09台鐵太魯閣號408次列車出軌意外,造成嚴重傷亡,電視新聞節目持續播放令人鼻酸的場景,精神科醫師提醒,有憂鬱傾向的民眾最近應該避免接觸這類讓人感傷的訊息,生還者與救災人員則應多做預防,以免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
透過微量電流刺激腦部 有助抑制憂鬱症患者負面情緒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645中國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TMS)的穿戴裝置已經用於治療偏頭痛和其他腦部疾病;此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於2008年批准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 -
毛小孩走了如失去家人之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容忽視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471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個案在目睹愛犬溺水過程,一直悲痛不以也相當自責,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確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傷慟反應,目前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
癌症希望基金會辦親子營隊 幫助癌友家庭找到情緒出口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3865父親節甫過,1個才10歲的孩子,因為爸爸的罹癌而開始懂得在父親節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他是漢堡(化名),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