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國際失智症月
-
國健署營造失智友善社區! 推出近5千小時探索紀錄片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312台灣將於明(114)年步入超高齡社會,社區失智長者人數也逐年攀升,預防延緩失智與營造友善社區環境是社會大眾需關注的議題。為響應2024年國際失智症月,國民健康署日前推出歷時4890個小時探索、紀錄的失智友善社區及場域成果影片。記者會上由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偕同來自各地的失智友善社區與及場域代表,展現具台灣在地特色,落實失智預防與失智友善的具體作為。 -
認識失智症!現在就是最佳時刻 出現10大前兆及早警覺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727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亦快速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臺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且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呈現倍增之趨勢,國民健康署持續推廣失智友善社會,期望民眾一起為失智者及其家庭注入關懷,「共伴」支持、友善接納融入社會! -
國際失智症日推動德曼莎計劃 從失智症患者需求出發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57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於1994年起訂定每年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2010年起國際失智症日活動擴大為「國際失智症月」,每年9月同步辦理全球性行動活動,連結全世界逾百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共同響應的宣傳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失智症,呼籲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預防、治療、照護及撕除對失智症的標籤化。 -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影像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海馬迴萎縮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078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失智症是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形容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跌倒等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 -
失智「憶」起來! 打破迷思和標籤共創友善失智環境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558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我國是亞洲第2、全球第13個制定全國性失智症政策之國家,106年底更提出失智症綱領2.0版,將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之優先任務。據國際資料統計,每3秒即有1名失智症患者,目前台灣已有超過28萬的失智者,到了2065年可能將近90萬人失智。 -
聯合醫院與市立大學攜手 舉辦趣味運動延緩失智惡化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23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王素琴說明,為照顧在台北市的失智長者,設置5家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24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提升失智社區服務量能,普及失智照護資源,讓失智個案及家屬可就近獲得服務資源,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建立可近、可用及有品質之失智症整合照護模式。 -
失智非癡呆失能 逾半數患者可自理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885許多民眾常拿失智兩字開玩笑,但對失智症的認知卻仍停留在癡呆或失能等負面印象。為了打破國人對於失智症的迷思與歧視,衛生福利部宣布今年國際失智症月起跑,以「彰顯失智者能力」為重點,利用「I Can:雖然失智,但我仍可以」影片宣導,希望打破民眾認為失智者總是需要被照護,無法自理生活的刻板印象。 -
失智非失能 鼓勵患者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213活動中有邀請失智者擔任導覽員,講述在地文化,像是被確診失智2年的呂先生,還是能慢慢、清楚地介紹萬華在地廟宇,鉅細靡遺地分享每一間歷史及習俗,並表示很開心可以說這麼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