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非癡呆失能 逾半數患者可自理

2750
【NOW健康 馬姍妤/台北報導】
失智友善
▲不同於常見的錯誤認知,失智症患者中有6成以上並未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仍可在家人或親友的協助下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圖/國健署提供)

許多民眾常拿失智兩字開玩笑,但對失智症的認知卻仍停留在癡呆或失能等負面印象。為了打破國人對於失智症的迷思與歧視,衛生福利部宣布今年國際失智症月起跑,以「彰顯失智者能力」為重點,利用「I Can:雖然失智,但我仍可以」影片宣導,希望打破民眾認為失智者總是需要被照護,無法自理生活的刻板印象。

衛福部推估,目前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6萬人,且逐年增加,到了民國125年,失智人口可能高達55萬人,對社會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政務次長呂寶靜表示,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想像的快,這是整體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因此失智症為國內公共衛生的優先任務,結合長照2.0,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希望打破失智症患者皆是癡呆的錯誤認知。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強調,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常認為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而無法自理生活等。但據統計,國內9成以上失智者居住家中,6成以上並未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專家指出,即使被確診為失智症,輕度患者仍可在家人或親友的協助下參與社區活動,維持有品質的生活。

應邀來台參與國際失智症月活動的國際失智者聯盟主席凱特則感性提到,看見台灣對失智者人權的重視,並積極宣導失智者的正面形象,為此她感到相當高興,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