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問答集
-
中醫大附醫與Google MedLM合作 建構「AI輔助醫師」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7523透過生成式AI技術,加速醫病共識的達成,爭取病人診治的時間,已成為現今醫療科技追求的目標。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宣布與Google Cloud合作,透過Google Cloud的生成式AI技術與建構於Med-PaLM 2之上的Google MedLM大型語言模型,將建構全方位「AI輔助醫師(AI-assisted Physician)」,輔助醫護專家運用於診斷疾病、規劃治療疾病、病患教育,以及與醫學教育研究等領域。 -
國內疫苗接種話題熱議不斷 癌友是否該施打新冠疫苗?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8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鄭企峰表示,根據目前臨床準則,仍建議癌症病人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以減少感染及重症發生。但疫苗注射的時間,會受到治療的影響。 -
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9NG行為」恐釀食物中毒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359依據食藥署資料指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甚至會伴隨血便或膿便。 -
失智症非單純老化問題 及早介入治療防止惡化導致失能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085「醫生,請你幫我太太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失智症。」老先生拉著老太太進到診間,一邊嚷嚷,「我最近一直覺得她怪怪的,經常亂講話。」聽完描述、問診完畢後,醫師幫老太太安排檢查,同時也請老先生一起測驗。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柏山醫師表示,「測出來的結果,其實是老先生失智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會退化,可能聽不懂別人的話,但是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覺得自己很正常,反而覺得是別人在胡言亂語,所以會出現類似狀況。 -
服用清冠1號能夠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師糾正錯誤觀念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6158不少國內外醫師都曾提到,現階段的藥物治療COVID-19並非民眾想像中容易,以抗生素來說,常見副作用包括有心悸、腹瀉、腹痛等;而瑞德西韋的副作用可能有高血糖、肝指數上升、急性腎衰竭、發燒等。中醫師鄭愛蓮指出,目前臨床上也有多位COVID-19的輕症或無症狀患者,透過服用中藥後得到良好改善。 -
雙腿無力跌坐在地以為脊椎受傷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上身
癌症新知 / 攝護腺癌3258亞東醫院泌尿外科鍾旭東主任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將近5,000位攝護腺癌的新個案,其中約有30-40%為晚期攝護腺癌患者,而晚期患者中,有近90%有癌細胞骨轉移的情況。 -
疫情焦慮衝擊你我生活 恐慌症個案比疫情前增加近3成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66防疫3級警戒實施後,國內經濟受到重創,無薪假上班族及失業人口直線上升,不少家庭經濟收到影響,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門診中的憂鬱、焦慮患者明顯增加。此外,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在家上班,親子互動頻繁,卻也可能增加摩擦,引發衝擊。 -
疫苗混打行不行? 張上淳鬆口符合科學證據可納入考慮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85泰國新冠疫情重新爆發,當地衛生單位警告,接種中國大陸科興疫苗,完整接種2劑後40天,疫苗保護力似乎下降5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所用牛津AZ與莫德納疫苗,目前國際上觀察施打2劑民眾,半年後保護力效價都不錯,科興疫苗效果不是特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