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口語表達能力
-
人工電子耳給付估年168位兒童受惠 新給付料造福嬰兒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3382健保署宣布,自今年(2023年)7月1日起,放寬未滿18歲兒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第2耳給付,預估1年有168位兒童受惠。另全額給付得用於患有支氣管肺發育不全、拔管困難的1歲以下嬰兒「横膈膜電位導管」,以利生長發育,每年約造福200名嬰兒。 -
阿伯中風動手術竟罹患失語症 因愛好唱歌練回溝通能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36「失語症」是腦部損傷的常見併發症,除腦傷外,中風、神經系統疾病都是造成病發的原因,而人體負責掌管語言的區域是左腦,要是受損,大腦無法處理對語言的理解和接收,導致聽說讀寫任何1項受到影響,都屬於失語症的範疇。蔡得榕說明,失語症大致分為「理解型」、「表達型」、「全失型」3種。 -
全台新生兒聽損比例高 及早治療避免發展遲緩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482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主治醫師暨北護聽語副教授翁仕明解釋,幼兒單側聽損最容易被忽略,由於雙耳聽力的補償作用,並不是全然聽不到聲音,需透過篩檢才可以及早發現。家長照顧聽損的孩子往往面臨較大的壓力,因為即便持續追蹤,稍有不留意,聽力就可能惡化;此外,如果不是在出生後就及時發現,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
肩痠、手麻誤認五十肩 正值壯年竟得巴金森病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78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許多人以為罹患巴金森病就會出現「顫抖」的症狀,但其實這只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症狀之一,患者還會出現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的情形。 -
從小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為日後人際關係打基礎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376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力,可說是具有無往而不利的優勢!只是這樣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從小培養,讓孩子從理解父母的話語開始,到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反覆不斷地練習。當自身需求被清楚了解、滿足,幼兒的自信心於焉而生,更能主動探索學習,為豐富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
訓練寶寶如廁找對方法 正面引導不心急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362當寶寶2歲多的時候,父母可能常被外人問道:「還在包尿布喔?」「會自己上廁所了嗎?」若寶寶還在包尿布,可能立刻感受到「你怎麼還沒訓練寶寶如廁」的壓力。其實何時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每個寶寶的狀況不一樣,請父母不用心急,也要講求方法,才能讓寶寶順利養成自行如廁的能力! -
男童好動睡覺愛踢腿 原來是有「不寧腿」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6615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表示,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常有有四大特色,「莫名的腳不舒服」、「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白天時還好,但晚上時會更嚴重」。 -
小學生開學焦慮情緒 家長應仔細觀察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