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中耳炎
-
蟬叫聲揮之不去 耳鳴可治療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382罹患耳鳴的病因複雜,外傷、耳垢過多、慢性中耳炎、噪音、血管性或神經性耳鳴、藥物引起、內耳積水如梅尼爾氏症,或是老年失聽耳鳴等都可能是原因之一,耳鼻喉科醫師官振傑表示,如果耳朵和中樞神經沒有問題,耳鳴卻不請自來,多半是過度勞心、勞力、失眠、常熬夜等因素,引起自律神經失調的結果;還有些懷孕的婦女和停經的更年期婦女,因為內分泌失調、荷爾蒙產生變化,也會出現耳脹、頭暈,伴隨耳鳴的症狀,通常孕婦在生完小孩後,耳鳴症狀會持續發生,除須進行耳朵治療外,還需搭配荷爾蒙藥物雙管齊下。 -
眩暈症發作成宅女 戴佩妮減壓獲新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449戴佩妮透露說,病情最嚴重時,連出門都成問題。後來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並且刻意減少工作通告,藉此減輕壓力,每天按時吃飯睡覺,堅決不再熬夜,早早上床睡覺,過著宅女般的生活,病情才獲得控制。
-
近8成嬰兒睡不夠 恐影響腦發育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3醫學研究指出,寶寶出生前六個月是腦部發展關鍵期,除了需要充分營養,更需要充足睡眠,但根據一份新公佈「ZQ寶寶睡眠白皮書」調查報告指出,國內0至6六個月以內的初生兒平均睡14.5小時,76.9%睡不滿18小時。一歲以下寶寶較難一覺到天明,平均夜間醒來1.8次,醒來2次以上的比例高達60.9%,多為習慣側睡,及跟父母同睡的寶寶。 -
耳鳴重聽人輕化 低頭族、耳機族要小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419臨床發現,耳朵長時間接受大聲音量刺激,很容易導致聽力的退化。由於聲音就是一種物理能量,若耳朵長時間接收各種巨大噪音,或是瞬間巨響,聽覺器官有如受到猛力的撞擊,因而震傷內耳神經導致耳鳴,情況嚴重還可能造成聽力的退化,留下無法挽救的遺憾。 -
耳鳴眩暈真惱人 藝人軋戲壓力大易引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279當工作時間太長,過度疲勞時,發現眼前天旋地轉,昏天暗地,無法站立而不支倒地,但意識卻十分清醒,很能就是罹患了梅尼爾氏症。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理事長李宏信醫師指出,梅尼爾氏症會反覆出現耳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症狀,這是由於情緒不穩、緊張、壓力、過度疲勞等因素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緣故。 -
正視聽力障礙 早期發現 治療效果佳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34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宏信表示,門診有不少病患,起初感覺聽力受損,誤以為自然會好,往往延誤治療時機。像鳳飛飛因悶水憋氣造成的耳道感染,耳膜潰爛,以現代醫學進步,其實都能獲得妥善治療而控制住病情,甚至友機會恢復正常聽力。因此,民眾若感覺有重聽,應及早就醫治療才是。
-
「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9A」有效預防 疫苗需升級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5肺炎鏈球菌容易在幼童的鼻咽腔黏膜等部位伺機而動,一旦幼童感染流感病毒或感冒病毒,就容易因為本身抵抗力的減弱,相對增加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機率。 -
幼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小心是熱性痙攣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752新竹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松澤表示,發生是因為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腦細胞發育還未完全成熟,所以容易因為體溫快速上升而導致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接著在臨床上表現出眼球上吊、四肢抽搐、嘴唇發黑的可怕景象。熱性痙孿在兒童的發生率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其實比率不算低。以目前一個班其約30-40個小朋友來看,幾乎每一個班級都會有一位兒童發生過熱性痙攣。好發年齡為九個月到五歲,但嚴格來說十歲以內仍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