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曉彤/台中報導】70歲王伯伯因噁心、上腹痛就醫,過去病史有做過膽囊切除術、大腸癌切除術,初步檢查發現胰臟炎與黃疸指數上升。 後來醫師安排膽管鏡攝影中,發現患者有總膽管下端狹窄,術中直接置放塑膠引流支架,緩解阻塞性黃疸。另外也確定王伯伯合併特殊的狹窄型態、IgG4免疫指數>850 (正常值<200),屬於免疫性胰臟炎,經服類固醇治療3個多月後病況穩定。
免疫性膽管炎罕見! 症狀嚴重恐影響肝功能
胰臟炎常見的原因包括酗酒、膽結石滑落阻塞、胰臟或壺腹良惡性腫瘤。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裕鈞表示,王伯伯無飲酒習慣,膽囊也已經切除了,在進行核磁共振掃描,也排除胰臟癌、自發性膽管結石,因此需懷疑其他病因。於是,醫師安排膽管鏡攝影、癌症指數和自體免疫指數等檢查,才確定王伯伯罹患免疫性胰臟炎。
免疫性膽管炎是肝膽腸胃科比較特殊少見的疾病,屬於由自體免疫疾病誘發的膽管炎。林裕鈞說明,常見表現與胰臟炎相似,症狀包含腹痛、黃疸和發燒,嚴重可影響肝功能,造成硬化、衰竭。治療方面大多民眾聽到類固醇(美國仙丹)聞之色變,但針對某些疾病類固醇是標準治療,在醫師調控下妥善使用,能發揮很好的療效,並減少長期大劑量暴露的副作用。
膽管鏡屬侵入性檢查 可1次搞定診斷及治療
膽管鏡全名為逆行性胰膽道內視鏡攝影術(ERCP),當發生膽道結石、膽道癌、慢性或急性胰臟炎、胰臟瘤、阻塞性黃疸、不明原因的上腹不適等疾病,經由內視鏡從膽管開口注入顯影劑,進行X光攝影,合併內視鏡直觀與X光即時透視,可補足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的弱點。
林裕鈞指出,膽管鏡可達成診斷治療一體化,除了檢查膽管、胰管有無阻塞、狹窄;更可直接取出膽管結石、或放置膽管內引流管等治療,有些患者因此可免除開刀之苦!由於膽管鏡攝影屬於侵入性檢查,因此在術前需經過醫師評估,建議可至胃腸肝膽科門診諮詢。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人醫幫毛孩開白內障竟違法 現行《獸醫師法》合時宜?
▸愛愛總是「性」趣缺缺?研究曝解方 竟能提高性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