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新冠病毒不斷變種,全球追打疫苗的同時,自身免疫力提升才是對抗病毒最強後盾。多項醫學研究發現,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內細菌會逐漸增加,可能隨血液竄流全身而危害健康,或是遇有慢性疾病、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身體免疫力降低時,牙周病感染範圍也會擴大。專業牙醫師提醒,牙周病對健康的影響不限於牙齒,而是與全身性系統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高度相關,防疫期間除了打疫苗、戴口罩,若有牙周病症狀更應積極就醫,以降低罹病風險。
牙周病屬慢性細菌感染口腔疾病 疼痛感不明顯
牙醫師徐慶雲指出,牙周病屬於慢性細菌感染的口腔疾病,疼痛感不明顯,初期容易被忽視。臨床上,將牙周病分為5大階段:
▸第1階段/牙齦紅腫:牙菌斑堆積導致牙齦發炎、紅腫,不會疼痛。
▸第2階段/牙齦剝離形成囊袋:牙菌斑持續孳生,致使牙齦逐漸與牙齒剝離,造成牙周縫隙變深。
▸第3階段/牙周囊袋化膿、齒槽骨流失:牙菌斑持續往牙根處侵蝕,造成牙齦連結面大幅下滑,牙床骨流失,牙周囊袋化膿並導致口臭。
▸第4階段/牙根大幅暴露、牙齒動搖:支持牙齒的原始齒槽骨已流失一半,牙齒逐漸動搖,骨質流失加速牙齦萎縮,牙齒裸露更多。
▸第5階段/牙根周遭組織毀損:此時牙齒遭受破壞過大,沒有足夠骨頭支撐,牙齒搖晃,隨時可能掉落。
牙周囊袋超過6mm以上 恐難逃掉牙命運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的人口,超過9成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徐慶雲醫師表示,初期牙周病透過定期洗牙即可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配合個人口腔清潔確實,即可控制。
當牙周病進入第2、3期,牙菌斑堆積導致牙周囊袋變深4mm至6mm,就連刷牙和洗牙機也難清除,必須積極就醫接受牙周治療,才能改善及控制牙周病的進展。
徐慶雲醫師提醒,若牙床骨流失嚴重,此時介入牙周治療只能改善腫痛化膿、延緩牙周惡化速度,牙周囊袋超過6mm以上,牙齒容易鬆動,最終恐難逃脫落或拔牙命運。
全口牙周治療 將口腔分4個象限分次治療
徐慶雲醫師說明,全口牙周治療會將口腔分為4個象限,前後進行4次治療,隨著醫材科技進步,脈衝式的雷射能量能直接針對深層牙肉徹底除菌,同時刺激牙周組織膠原蛋白增生,目標是讓牙周囊袋逐漸變淺,好讓牙刷或洗牙能容易清除孳生的牙菌斑。雷射治療過程不須翻開牙肉組織,好處是出血少、復原快,大幅降低術後腫痛感。
徐慶雲醫師補充提到,傳統牙周治療方式是採開刀方式將牙肉翻開,利用器械刮除附著牙根上深層的結石、牙菌斑等壞死組織後再進行縫合,由於術後疼痛感明顯、復原期較長,因此常令患者後續治療意願降低。
你以為的肝火旺、火氣大 可能是牙周病惹禍
很多人對於初期牙周病往往沒有警覺性,以為是肝火旺、火氣大造成,當牙周囊袋逐漸往牙根變深,加上口腔環境互通,僅憑個人刷牙已無法徹底清除牙菌斑,須經牙周治療才能改善,徐慶雲醫師建議害怕看牙的患者可多方諮詢比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針對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牙周雷射治療能降低傷口癒合不佳或出血較多的風險。
徐慶雲醫師直言,預防「牙周土石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正確潔牙、定期檢查,採用貝氏刷牙法,以45度角每2顆來回刷10至15次清潔牙齦和齒面,搭配牙線、牙間刷,或沖牙機輔助,牙周病患每3個月回診1次,待牙周穩定後半年回診1次即可。一旦發現牙齦紅腫、刷牙流血、加上有口臭等牙周病警訊,應尋求牙醫師診治,及早治療,才有助牙周病及早獲得控制。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不只洋甘菊茶可以放鬆身心 這7種藥草也可以緩解壓力
▸眼睛乾澀、疲勞乾眼症上身 脈衝光雷射救乾眼缺油危機
相關部落格
-
活動假牙只能吃軟爛食物 斷層掃描搭微創植牙樂享美食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1401徐慶雲醫師提到,植牙前都必須先由牙醫師檢查評估口腔及齒槽骨健康狀況、有無其他慢性疾病或服用藥物,確認健康條件充足才能採用此法進行手術,待3到4個月後,人工牙根穩定、傷口癒合,再進行第2階段療程,為病患裝上接頭和假牙,每次僅針對一側進行治療,以確保患者還有另一側牙齒能正常進食。 -
男大生騎單車滑倒撞斷門牙 即拔即種植牙不讓缺牙漏風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1845徐慶雲醫師指出,通常人工植牙的程序是在斷牙拔掉1至2個月傷口癒合後,再將牙根植入,最後套上客製化牙冠,若有補骨的需求會需要耗時更長,而該名大學生跌斷的是門牙,其齒槽骨穩固,且沒有牙周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加上前牙區的牙根只有1根,傷口不會太大,符合採用「即拔即種」人工植牙的條件。 -
牙周病患感染新冠重症率將近9倍 牙齒鬆動恐為時已晚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913牙醫師徐慶雲指出,牙周狀況往往會隨著免疫力而變化,當人體抵抗力較好時,口腔中的好菌也較多,壞菌就不易滋生;反之,當免疫力下降時,口中壞菌較多,牙菌斑會侵襲牙齒,也會引起牙齦發炎出血。而慢性病患的牙周狀況通常也比較不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其牙齦對抗細菌的能力較差,罹患牙周病的機率較高,因此慢性病患更應定期檢查口腔,才能維持牙齒健康。 -
植牙醫糾層出不窮如何自保? 慎選牙醫師「植」得安心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431牙醫師徐慶雲提醒,雖然植牙技術已進步許多,但人工植牙仍屬於高難度的技術,無論是術後植體過沒多久就產生鬆動,或是不慎造成鼻竇穿孔、神經損傷等後遺症,都可顯示植牙前選擇擁有專業技術和經驗豐富的醫師,是保障植牙成功率的關鍵因素,醫師必須不斷進修增進技術,才能確保手術的安全性與日後長久使用的壽命。 -
門牙縫大疫情期間戴口罩遮掩? 牙醫師:拖愈久代價高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3311收治這名輕熟女的牙醫師徐慶雲表示,患者原本牙齒排列還算整齊,但1、2年過去後,發現自己的門牙牙縫越來越大,原以為是牙周病導致,但經由牙醫師診斷後,發現造成牙縫變大的主因,竟然是後牙的缺牙問題。進一步了解,患者先前有1個小臼齒缺牙,但害怕植牙手術會很痛,又不想磨掉前後2顆正常牙齒做牙橋,因此一直拖延缺牙問題,沒想到此舉造成前排牙齒如骨牌效應般,一直往後倒,導致門牙縫日漸變大。
延伸閱讀
-
國內兒童確診腦炎比例高!醫師提出解套 指揮中心回應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40部分醫師建議,兒童確診後可直接抽血,觀察血液數值變化,從中得知惡化為腦炎或重症的機率,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正請專家訂出相關臨床處置及詳細指引,確定後將正式提供給各界醫師參考。 -
南北出現黃金交叉!高雄確診數多於台北 指揮中心解釋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29國內疫情升溫,雙北確診數一直輪流位居全台之冠,但高雄近2日染疫人數竟多於台北,位居第2,讓外界紛紛討論,疫情出現南北黃金交叉,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國都是1日生活圈,染疫率差不多,這是可預期的。 -
本土+82363!42死 10歲男童腦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亡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3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4)日宣布新增82,363例本土個案,72例境外移入,42例死亡個案。 -
國內最小死亡案例年僅1歲 出現8大警訊趕快就醫不能等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重症前驅症狀,包含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或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性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等8大警訊,一定要趕快就醫。 -
5月23日起偏鄉居民「快篩陽=確診」 試劑1次配發5箱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3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1)日宣布,如偏鄉民眾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將視同確診,自措施自5/23(一)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