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風濕性關節炎
-
修格連氏乾燥症患者 罹癌風險增加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738翁孟玉醫師說明,「修格連氏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外分泌腺體,如唾液腺、淚腺,以致感覺嘴巴與眼睛乾燥,少數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導致間質性肺炎、血管炎等症狀。 -
中醫冬病夏治 「三伏貼」調理體質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394中醫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的觀念,「三伏貼」便是此種觀念下的治療方式。黃靖文醫師解釋,中醫認為,由於冬季寒冷,使得人體陽氣不足、容易生病,而夏天陽氣盛,是疾病的緩解季節,民眾可利用一年之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皮膚完全開泄的「三伏日」,在特定穴位敷藥,便能經由經絡氣血流通、直通臟腑。 -
關節紅腫當痛風 久病不癒恐是僵直性脊椎炎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977痛風是國人普遍的文明病。然而有些症狀雖類似痛風,卻出現在不同部位,或發作情形不同於一般痛風症狀,使得多數患者未加以注意,一直將其當作痛風治療,又遲遲不見改善。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吳彥林表示,病患如遭遇類似情形,必須就醫檢查其他可能的關節性病因,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
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安挺樂通過健保給付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4124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各個年齡層皆可能發生,但以女性居多,比例上又以40歲以上的婦女較高。病症大多發生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初期有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關節暫無破壞性改變;中期開始出現輕度的軟骨破壞、鄰近肌肉萎縮,而關節尚未呈現畸形;到了晚期,關節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纖維性或骨性的僵直,並伴隨廣泛的肌肉萎縮、關節嚴重變形,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
-
健保給付長效生物製劑 類風濕關節炎新福音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474國外研究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病後2年內就會離開職場,在職者也有高達53%至82%需要請病假,一年總天數高達46天,比起一般健康人足足多了35天。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越早治療,緩解的機率越高,患者健康狀況、生活品質、職場競爭力以及生產力都能夠被保留。 -
流感疫情雖趨緩 上週仍新增4例死亡個案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964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急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29-2/4)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數約佔急診總人數的16.53%,為今年以來最低,而上週日(2/5)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數約4146人,也較前一週同期(1/29)5803人明顯減少。 -
吃止痛劑反胃痛? 老年人服用需留意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353一般止痛劑可分為麻醉型和非麻醉型,而非麻醉型止痛劑又可分為解熱陣痛類和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林晉指出,一般市面上可以自行到藥局購買的,基本上都是屬於解熱陣痛類的止痛劑;而非類固醇抗發炎劑(簡稱NSAIDs),可說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傳統是以抑制身體內的環狀氧化酶(包含COX-1和COX-2),進而降低促使發炎物質的合成,來達到鎮痛效果,但由於同時也影響血小板凝血功能和腸胃道,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劑量以及對象。
-
新觀念!類風濕性關節炎個人化醫療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318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主治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個人化醫療強調了解病患間的差異性,因為遺傳、基因、免疫系統與環境間的交互影響,會使每個人罹病後的病況進展有所不同、對治療的反應也不一,透過新的生物技術進行檢測或評估,就能針對每個病患的個體化差異,有效且精確地調整治療策略,達到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