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腳痛未必生長痛 恐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2798
【NOW健康 彭慧雲/台北報導】
小兒腳痛未必生長痛 恐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 傳統治療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使用「類固醇製劑」、「免疫抑制劑」等及其他「非類固醇性抗發炎劑」,但療效不盡理想,藥物副作用大,且藥效作用緩慢,易出現關節發炎破壞等缺點。(圖/ingimage)

健保庫顯示,1999年至2009年10年間,台灣有2644名幼童診斷罹患「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治療,傳統治療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副作用多,造成孩童生長遲緩。今年11月1日起,健保擴大2歲以上患者可使用生物製劑,替代類固醇藥物,有效控制病情,提供病童更妥善的治療。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教授江伯倫表示,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發生於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早期症狀為關節發炎、疼痛、腫脹、發熱,且好發於大關節,發炎時間通常超過6個星期以上。

 由於初期症狀常與生長期關節疼痛混淆,以致容易被忽略延遲就醫,部分患者甚至眼盲、駝背,甚至關節變形,需終身倚靠輪椅活動。江伯倫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疾病控制成效的重要關鍵。

 傳統治療特發性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使用「類固醇製劑」、「免疫抑制劑」等及其他「非類固醇性抗發炎劑」,但療效不盡理想,藥物副作用大,且藥效作用緩慢,易出現關節發炎破壞等缺點。如果長期或過量使用「類固醇製劑」,甚至造成孩童生長遲緩,長不高。

 國外研究發現,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童關節腔滑液中,發現「腫瘤壞死因子」濃度增加比例較高,因此醫界開發出生物製劑,抑制腫瘤壞死因子活性,類似現行的標靶療法,療效較傳統抗風濕藥物更為顯著,一般病童耐受度與接受度也較好。

 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王麗潔表示,生物製劑不影響正常細胞運作,可降低類固醇使用量,讓孩童身高發育正常,對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童是一項安全的治療方式。衛生署降低使用年齡至2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活動性多關節幼年型慢性關節炎」,經醫師專業評估,通過健保事前審查後,可給付使用。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