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頸動脈
-
10年內有無心血管疾病? 頸動脈斑塊透露警訊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956王豊裕指出,頸動脈斑塊盛行率隨年齡成長而增加,且男性頸動脈斑塊比例略高於女性。經常運動者的頸動脈斑塊盛行率明顯較低,有吸菸及飲酒習慣者頸動脈斑塊盛行率較高,印證不良生活習慣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未來會不會發生代謝症候群?檢測也能得知。王豊裕說,透過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可以掌握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巴西台商飽受耳鳴折磨 返台治療重獲新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733 -
耳朵也會中風! 突然失聰勿錯過黃金治療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50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理事長李宏信醫師表示指出,突發性失聰是耳中風,也就是內耳中風,大多與工作壓力與氣候驟變有關,主要是由於內耳血管血流受阻塞,內耳組織缺血壞死而萎縮,及神經細胞退化,出現聽力減弱、耳鳴或暈眩等情形。尤其是現代上班族,長時間緊盯電腦螢幕,血液循環不佳的情況下,血液中的膽固醇就容易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及內耳血管,倘若血管阻塞而硬化,內耳及頸部血液循環不良也是原因之一,還可能引發耳鳴。這類聽力出現狀況的耳部病變疾病,大部分是可以透過吃藥、打針來改善。
-
被窩裡玩手機姿勢久 女子突發性耳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462宏仁診所李宏信醫師表示,手機族長時間低頭緊盯螢幕不動,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造成血管硬化,導致頸部血液循環不良。此外,頸部血液循環到耳朵的血管原本較細小,更容易造成內耳血液、養分不足,形成缺血缺氧等現象,使得組織壞死及神經萎縮,所以發生耳鳴及眩暈。 -
不堪喝奶度日 高胱胺尿症患者吃肉險喪命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596「肝臟移植是代謝性肝臟疾病病童的理想治療選項之一」台北榮總兒童外科主治醫師劉君恕指出,目前肝臟移植是唯一能根治代謝性肝臟疾病的方法,截至目前為止,台北榮總已經完成24例代謝性肝臟疾病患者換肝手術,22例為小朋友,其中年紀最小者僅7個月大。
-
施打玻尿酸勿大意 微型鈍針避風險
醫美減重 / 玻尿酸知識+3386多次代表台灣參與歐洲、新加坡、韓國等國際會議的晶漾醫美診所院長楊弘旭醫師表示,消費者不用擔心,在國際會議上,專業的醫師們也越來越重視這些問題。藉由醫師們不斷的討論研究,針對高危險區域,發展出鈍針注射的技術,使用微型鈍針,可以避開重要血管、神經,以免血管發炎導致的危險。 -
頭暈冒汗下巴痛 心血管疾病徵兆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265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機構分析2011年至2014年9月間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1739位民眾資料,結果發現,頸動脈異常者約為32%,其中男性約占33%,女性約占30%,男女比例相近。 -
暫時性腦缺血患者 屬中風高危險群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13476歲的楊老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5年前因暫時性暈眩、口齒不清及步態不穩而就醫,診斷為暫時性腦缺血,經服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並使用預防中風藥物後,症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