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術後復健
-
腳痛可能是足踝畸形徵兆 醫:拖延不治恐變形且需手術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770年近6旬的林阿嬤,過去30年來每天推著小推車到工業區門口賣早餐,堅持追尋自己經營早餐攤的夢想。但多年來,卻因足踝畸形飽受困擾,腳部長期疼痛、跛行,嚴重時難以行走。後在家人的勸說下才放下多年心血,選擇退休。退休後的林阿嬤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截骨矯正手術,術後不僅疼痛明顯減輕,行走也恢復自如,日前更是改變退休計畫,重返早餐攤,再次投入自己熱愛的工作,繼續為當地民眾帶來溫飽的1餐。 -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採改良型股內側下切法不傷害肌肉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017梁峻銘院長遠赴日本,隨知名關節重建專家平中崇文進修,習得MUVA(Modified Under Vastus Approach)改良型股內側下切法。這種手術方式如同「庖丁解牛」,從最內側的股內側肌邊緣,「溫和地」將股四頭肌與內側肌群分離以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相較於傳統手術方式,這種新技術可完整保留肌肉、幾乎零損傷,能夠完整縫合關節囊,保留關節液和韌帶,且出血量控制在50c.c.以內,大幅降低術後不適感,加快術後復健進程,進而縮短手術的恢復期。 -
50歲婦人罕見漂浮血栓突發中風 醫曝成功康復3大關鍵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516危險的腦中風如未在黃金時間送醫搶命,腦細胞缺氧損傷,可能導致肢體功能無法恢復。宜蘭1名50歲的張姓婦人去年底突發中風,半身癱瘓,幸好親友及時發現,緊急送醫後成功取出血栓,才得以在3個月內康復,恢復日常生活。至於能大幅度復原的關鍵,就是即時送醫、醫療處置得宜與病人的積極復健。 -
告別關節疼痛!微創人工關節置換術 助銀髮族舞動人生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037人工關節置換後可用多久呢?梁峻銘院長提到,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依材質與加工技術而異,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一般可用10至15年,自費選項則能延長至30年以上,目前人工關節可使膝蓋彎曲達130至140度,足以應付日常活動,如使用蹲式廁所,只要術後保養得當,人工關節的耐用性足以滿足大多數病患的需求。 -
肌少症族群術後復健無力? 術前BFR訓練預先強化肌力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822現代人想要維持身材而勤跑健身房「撸鐵」,重量訓練(阻力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肌肉生長、鍛鍊肌肉力量,還能預防並改善肌少症。重仁骨科醫院梁峻銘院長表示,對於老年人、手術後病人及肌少症的族群,在進行阻力運動時,搭配血液阻斷訓練法(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在低強度的狀態下模仿高強度的訓練結果,達到事半功倍的增肌效果。 -
肩關節鏡術後提早復健 長庚:縮短康復期加快正常生活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627為加快病患康復速度,臨床上會考量患者病況後,選擇新式的術後復健,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醫師陳昭宇說明,新式的術後復健會讓病人在術後第1天,開始接受緩和式的復健動作,在患者疼痛能承受的範圍內,鼓勵多活動肩膀,三角巾則準備在必要時使用以提供保護。 -
偏鄉唇顎裂童「就近治療」故事 北醫全人醫療溫柔革命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3464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向來積極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心思想,持續推動「5全」醫療照護: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照護的不僅是病人本身的健康,更兼顧周邊切身相關的人事物;其所關懷的層面更包括身心社靈4大面向——傾聽病人的心理、家庭、社會層面,甚至靈性需求。醫療團隊打造全人醫療,珍惜每個生命。 -
50歲以上近5成患退化性關節炎 換人工關節非唯一解方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710許多老人家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可能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除了活動受限,走路時下肢也會不時感到疼痛,即便經過復健及服用口服藥止痛,效果仍然有限,許多人聽見醫師建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心裡難免會怕怕的,擔心術後成效。醫師提醒,術前應多聽第2意見,經過醫師評估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