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吳思奕/台中報導】年近6旬的林阿嬤,過去30年來每天推著小推車到工業區門口賣早餐,堅持追尋自己經營早餐攤的夢想。但多年來,卻因足踝畸形飽受困擾,腳部長期疼痛、跛行,嚴重時難以行走。後在家人的勸說下才放下多年心血,選擇退休。退休後的林阿嬤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截骨矯正手術,術後不僅疼痛明顯減輕,行走也恢復自如,日前更是改變退休計畫,重返早餐攤,再次投入自己熱愛的工作。
年輕時腳部曾受過傷 隨著年齡增長畸形狀況惡化
為林阿嬤進行手術的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楊超名表示,林阿嬤年輕時腳部曾受過傷,但當時僅以為是扭傷,所以只有簡單到診所打針、吃藥,並未特別重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每日長時間行走、推車,導致足踝負荷加重、畸形狀況惡化。最終才因難忍疼痛,且影響到工作及生活,決定接受手術。
▲林阿嬤求診時已到末期,足踝嚴重變形、歪斜。(圖/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足踝畸形4期 疼痛、腫脹、變形都是可能的徵兆
楊超名進一步解釋,足踝畸形大致可分為4期:
▸第1期:疼痛輕微、變形不明顯,多數患者不自覺。
▸第2期:開始出現結構異常,足踝略有腫脹,行走開始感覺不適。
▸第3期:骨頭已部分磨損約5成,足踝明顯腫大變形,可能出現跛行且疼痛加劇。
▸第4期:全骨頭磨損與嚴重變形,足踝明顯歪斜,甚至可見腳部外翻或內翻,行走功能嚴重受限。
林阿嬤求診時已處於末期,足踝嚴重變形、歪斜。而林阿嬤的案例正是許多長期忽視足部問題患者的縮影。提醒民眾若有持續性足踝不適,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足踝畸形2大手術選擇 截骨矯正術助患者恢復足部活動度
除了先天性的扁平足外,足內翻、足外翻多因長期姿勢不良或外傷有關,再加上未能及時治療,便容易導致足踝結構異常,進而影響走路功能。目前仍有許多患者如同林阿嬤一樣,往往覺得「還能撐」,一直拖到生活受限或是疼痛無法忍受時才就醫,而這時往往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楊超名也進一步分享,當時人工踝關節尚未普及,針對足踝畸形的手術治療,主要有截骨矯正術與關節融合術2種。外院曾建議林阿嬤進行關節融合術,但該手術會限制足部的活動度,因此林阿嬤希望尋求其他治療方案。
在經楊超名評估後,決定採用截骨矯正術,此手術雖有助於維持長期關節功能,但手術操作難度高,需純手工調整、將變形骨關節復位後再以鋼板固定。所幸手術順利,術後林阿嬤也重獲行動自由,得以重返早餐攤,繼續投入她熱愛的工作。
足部保健不可忽視 長期站立行走者應定期接受檢查
最後也呼籲民眾,日常應注意足部保健,避免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或忽略任何足部不適。若曾有足部受傷病史,或屬於長期需站立行走者(如:服務業、製造業及外勤人員),更建議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防止畸形惡化,影響生活品質。
楊超名說,手術固然重要,但術後復健更是舉足輕重的一,光田綜合醫院設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提供專業復健服務,藉由物理治療及功能訓練,可以有效預防術後沾黏或再度變形,確保行走功能順利恢復,並維持良好的長期效果。
# 首圖來源/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火燒心與吞嚥困難 醫師解析預防與治療方法
▸泌尿道結石急診激增!每10人有1人中 半夜腰痛是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