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血管內科
-
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538結果顯示,如以追蹤8年來看,接受一般降尿酸劑量藥物治療的痛風患者,與沒有用藥的患者相較,兩者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效果兩者差不多。但時間拉長來看,在服用較高劑量降尿酸藥物的痛風患者、以及用藥時間超過8年以上,則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降低,且劑量越高、服用時間越長,則預防效果更好。 -
心律不整患者生死瞬間 亞東急救小組救回一命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4061林恆旭醫師指出,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律的統稱,症狀如心悸和胸悶,但因陣發性的表現而難以偵測,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檢時意外發現。心律不整有許多種類,其中以「心室頻脈」和「心室顫動」最致命,發作而猝死的情況居多。 -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 心血管阻塞治療新利器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193收治該位患者的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柏偉表示,治療心血管疾病,須先做好血管狀況的詳細評估,也希望能藉此避免掉血管支架內再次狹窄的風險。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是最常見且最重要的檢查,可讓醫師藉此判斷血管是否有狹窄、是否需要介入治療。 -
做復健竟休克 她死亡30分鐘又復活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839基隆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心臟學會副秘書長楊甯貽比喻,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臟就如同拿著有破洞的吸管來吸食珍珠奶茶,即使再努力運作,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各器官所需。 -
兩手血壓差異大 當心鎖骨下動脈阻塞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222謝先生在住院治療並放置支架後,症狀已完全改善。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成偉醫師表示,一般人測量血壓時,兩手血壓略有不同是正常的,但若血壓相差超過15mmHg,就有可能有周邊血管疾病,其中較常見的便是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好發於有三高或抽菸的患者,男多於女,左側發生率高於右側。
-
新人工瓣膜含苞綻放 高齡患者二次手術免開膛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002大部份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人早期沒有症狀,但瓣膜嚴重狹窄時,會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等症狀。一旦出現上述症狀,病人預後將急轉直下,可能短期內就會死亡。
-
健保雲端藥歷大數據 加強用藥安全荷包不失血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1918為提升雲端藥歷的大數據優勢,健保署自105年起將雲端藥歷擴大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逐年增加「檢查檢驗」、「手術明細」、「凝血因子用藥紀錄」、「管制藥品用藥紀錄」、「過敏用藥紀錄」、「65歲以上病人宜注意用藥品項註記」、「牙醫處置及手術項目」、「復健醫療項目」及「中藥用藥紀錄」等查詢項目,藉此提升病人就醫安全。 -
心臟衰竭認知不足 九成民眾以為沒救了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940心臟基金會透過網路調查全台349位40歲以上的受訪者,高達九成的人認為,一旦經診斷出心臟衰竭就等於被宣告死亡,但也有六成七的民眾低估心臟衰竭的危險性。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宏一教授表示,因心臟衰竭死亡的大多為65歲以上年長者,任何心臟疾病皆可能惡化為心臟衰竭,應養成對心臟衰竭的正確認知,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提升疾病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