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血壓控制
-
高血壓最新標準! 醫曝:防治從「治療」趨向「預防」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6017高血壓的危險族群注意!台灣高血壓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在2022年5月,將高血壓的標準從140/90mmHg下修至130/80mmHg,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預估可降低約26%至3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有針對40歲以上民眾進行公費的成人健康檢查,其中就有包含血壓及慢性代謝疾病的檢查,每3年可免費檢查1次,根據檢查結果找出疾病或代謝問題,建議民眾不妨多加利用。 -
4旬男8年前患糖尿病!沒症狀就不控制 搞到差點要洗腎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30748歲王先生於8年前檢查出高血壓及高血糖,起初認真服用高血壓及糖尿病藥物,追蹤1、2年後覺得自己沒有感到不舒服,後來用藥就不規則。直到今年8月因為腳水腫至醫院就醫,竟發現血壓超過180mmHg,腎絲球過濾率只剩20幾,2側腎臟都偏大、嚴重尿蛋白外,還有糖尿病眼病變,醫師認為患者的腎衰竭極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嚴正告訴王先生一定要規則追蹤,好好控制血糖、血壓,不然很快就要洗腎了! -
秋冬好發心肌梗塞猝死率高 專家籲高危險族群提高警覺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311進入秋冬季節,隨著氣溫的驟降,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許多名人因為心肌梗塞而猝死,這是一種急性且致命率很高的心臟疾病,發病後若沒有及時搶救,有很大的機率會導致休克或死亡。這些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看似身強體壯,卻無預警倒下,主要原因與心肌梗塞的前兆不明顯有關。 -
講座報名/高血壓控制不能等! 專家開講最新治療趨勢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2148為關心民眾心血管的保健,健康傳媒特別與東生華製藥聯合舉辦健康公益講座,邀請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林恆旭於10月22日星期六下午的健康公益講座中,為現場民眾分享「高血壓『藥』怎麼吃? 藥物治療新趨勢你不可不知」。 -
血壓突然飆高恐致腦病變! 專家提醒:就醫前做3件事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569王火金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若血壓高於180mmHg沒有馬上治療,恐有腦病變的風險,也會對於多重器官造成損害、血管硬化,甚至形成血栓;因此平時的血壓控制相當重要,需善於疏導情緒壓力,飲食清淡、多攝取新鮮蔬菜、保持規律作息,如有肥胖或失眠問題也必須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控制血壓。 -
在家也能簡單做腹膜透析! 花蓮慈濟出書教你認識透析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899慢性腎臟病是腎臟退化的疾病,台灣有170到200萬的腎臟病友,慢性腎臟病的認知率卻不到1成,原因正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無症狀,難以察覺。醫師建議可觀察自己有沒有慢性腎病五字訣:泡水高貧倦,也就是觀察自己尿尿後泡泡多不多,以及身體是否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如有相關症狀建議就醫諮詢。 -
「血壓高」不等於「高血壓」! 醫曝6原則遠離高血壓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5718張義佳醫師指出,一般人很容易搞混「血壓高」和「高血壓」這2件事,當身體應付外來刺激,如生氣、危急時刻、頭痛等不適,血壓升高是種暫時性且正常的生理現象;而高血壓是指動脈血壓持續升高,不會單憑1次就認定,需持續測量一段時間、不同時間內測得皆有血壓升高情形,同時必須排除其他如「白袍症候群」或其他生理疾病等可能影響血壓的因素。 -
長新冠恐傷「心」? 醫師示警除了心肌炎還有這些風險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932自從新冠本土疫情每日確診萬例以來,常有人說「如果你沒確診,代表你沒朋友」可見這波疫情之廣泛。多數確診者初期須忍受「吞玻璃」般的喉嚨痛與咳嗽,少數人甚至須忍受胸悶與胸痛。日前有部分青少年因為接種疫苗而出現心肌炎與心包膜炎,感染新冠肺炎也有可能發生。醫師表示想避免胸痛等症狀加劇,調整生活型態也是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