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臨床醫學
-
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 B肝患者罹癌多三倍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953據統計,國內約有70萬名B肝患者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始能有效降低肝癌復發率,但礙於患者需先做肝穿刺,證實肝組織B型肝炎核心抗原陽性,才可接受健保給付治療,許多患者因此裹足不前,無法受惠。
-
白色巨塔現場直擊!急重症醫師面對健保心聲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2668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DRG的架構本身就是一個省錢、避免浪費的概念,但省得太過分,「把人命也一起省掉」了!李紹榕醫師指出,健保制度的出發點很好,但是因為倉促上路、邊做邊改,並受到政黨和病家團體各方角力,最終淪為扭曲的「四不像」。 -
榮陽團隊新突破 晚期大腸治療現曙光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398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王學偉教授,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楊慕華教授,共同組成癌症幹細胞團隊,與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姜正愷醫師攜手,終於在大腸直腸癌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這項研究成果為大腸癌抗藥性治療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已於今年3月1日發表在生物醫學界具領導地位的權威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
B肝病毒表面抗原雙指標 精準預測肝癌治療
癌症新知 / 肝癌47 -
新一代事後丸 避孕零漏洞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692臨床發現,國內已婚成年婦女,不預期懷孕的比例越來越高,不僅成年女性如此,也有越來越多青少女面臨未婚不預期懷孕的兩難,足以顯見,國內避孕防護觀念有待加強。曾志仁醫師分析,「一時性起」的「非預期性性行為」,最容易造成避孕大漏洞,讓女性面臨不預期懷孕的意外風險,不僅造成個人身心負擔,也容易衍生社會問題。 -
台灣肝炎發生率高 近半數未追蹤治療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5「世界肝炎日」(7月28日)即將到來,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會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呼籲民眾,不論B肝、C肝,只要透過定期篩檢、診斷監測、追蹤治療三步驟,便能控制病情,降低惡化風險。 -
低氧培育幹細胞研究 助糖尿病患免截肢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073最近幾年全球醫界紛紛投入成體幹細胞研究,台北榮民總醫院教研部、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洪士杰指出,幹細胞分為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兩種,一般以為前者分化能力強,可用來治療許多疾病,但胚胎幹細胞牽涉醫學倫理且來源不易,降低了研究的可行性。 -
抹片加疫苗 遠離子宮頸癌風險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2294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早期癌症篩檢,特別是針對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與大腸癌等四大癌症,希望透過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就立即展開治療,阻斷癌前病變發展成為癌症,以降低死亡率,不過目前台灣依然只有60%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