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突變
-
聽力下降以為老化!檢查竟揪出腫瘤 靠1手術成功移除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95967歲的李先生2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門診。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徐賢達主任確認李先生罹患的是「聽神經瘤」,遂安排「耳朵後入路手術」將腫瘤移除,所幸他術後恢復狀況良好,耳朵不再聽到吵雜聲。 -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7成復發率 1療法爭取存活助延命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89202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10名,屬於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 -
晚期肺癌拚存活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為弱勢病友爭取生機
癌症新知 / 肺癌68998在肺癌的分型中,肺鱗癌過去20年來只有化學治療可用,多數晚期患者活不過1年,健保署聽見癌友需求,去(2023)年12月起給付1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助癌友看見續命曙光。 -
肺癌精準治療!揪跨癌別特定基因 及早用對標靶助延命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89691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首次居10大癌症之冠,而在111年癌症死亡人數排名,肺癌也是高居第1位,讓肺癌名符其實的「新癌王」。而隨著肺癌精準醫療的不斷進展,基因檢測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漸凍症治療新發現 中研院成功用1物質減緩神經元退化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42在台灣被稱作「漸凍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以及全球罹患人數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額顳葉失智症,都是好發於中年人口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致病原因迄今不明。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近期利用化學合成胜肽,首次發現並建立新毒理模型,同時亦發現1種雙醣分子可增加腦神經細胞的存活率,減少神經元的退化,可望提供科學界更多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線索。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23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出爐 清華教授孫玉珠獲傑出獎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869全台第一、也是唯一專為表揚女科學家卓越貢獻設置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9日公布2024年第17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其中最高榮譽「傑出獎」由清華講座教授兼生科院副院長孫玉珠博士榮獲,新秀獎則由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朱雪萍博士及中央研究院南部生物技術中心副研究員劉明容博士獲獎。 -
晚期肺癌救命藥獲健保給付! 雙標靶治療有望穩定病況
癌症新知 / 肺癌6610肺癌腦轉移患者迎來健保新福音,今年3月起正式將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納入給付,給付條件包括「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及「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整個用藥期間可省下破百萬元之藥費! -
近1成胰臟癌病人帶RNF43基因突變 研究找到新治療法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10322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幾乎都到晚期,加上轉移、惡化速度很快,治癒機會不理想,是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國衛院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胰臟癌藥物開發,細胞及小鼠實驗最新發現,合併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可有效抑制帶有RNF43基因變異的胰臟癌細胞生長,為治療困境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