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神經元
-
特管法擬增加細胞治療適應症範圍 腦麻患者可望受惠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133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幼兒發生腦性麻痺機率約在千分之2至5,傳統治療著重於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行為能力;如今隨著再生醫學發展,國際間已有多項臨床結果證實,臍帶血移植對於治療腦麻兒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其中最知名研究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喬安‧庫茲伯博士(Dr. Joanne Kurtzberg)。庫茲伯博士自2005年開始進行臍帶血移植治療腦性麻痺,造福了上千名兒童,其最新臨床進展是利用手足臍帶血的異體移植治療腦性麻痺,期待為腦麻病童帶來全新治療機會。 -
走路變慢可能不只是老化! 巴金森症10大警訊要注意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876「大家最熟悉的巴金森症症狀就是顫抖,其次是動作變慢、姿態前傾、步伐變小。」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兼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吳瑞美醫師解釋:「有些患者因為動作慢、關節僵硬,可能會先到其他科別就診,最後才發現是巴金森症。」 -
異想天開吃瘦肉精減重? 長照減重專家劉伯恩破解迷思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153北醫校友會教育基金會與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在10月17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肥胖症專科醫師劉伯恩為民眾解惑,講解瘦肉精與肌少症相關議題,百位以上聽眾前往參加。 -
神經迴路掌管生活習慣 台研究團隊破解關鍵分化基因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195位於大腦深部1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2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
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893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 -
中醫治療「後天養先天」 小腦萎縮症3管齊下可改善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5129常有人將小腦萎縮和漸凍人搞混?小腦萎縮症主要是脊髓及小腦脂質性病變到萎縮的狀況,因患者走路搖搖晃晃,又稱為「企鵝病」;運動神經元疾病、神經周邊神經系統萎縮則稱為「漸凍人」。雖然兩者皆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退化性疾病,但因病變部位、致病因素不同,則臨床病徵也不一樣。中醫師張賜興表示,小腦萎縮症通常有平衡感異常、動作遲緩、寫字不順、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吞嚥困難、容易嗆到、口齒不清、眼球震顫、複視等10大症狀;漸凍人則屬於反映在肢體動作的神經性退化,肌肉會逐漸萎縮到無力,而兩者都容易出現口齒不清、構音或吞嚥困難及步態不穩的症狀。 -
腦麻兒寸步難行 施打肉毒抑制肌肉收縮重拾復健信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289彤彤的媽媽回憶起,在接受注射治療前,彤彤的復健意願很低,因為即使腦部指揮腳抬起來,但因為肌肉太過緊繃,總要嘗試很久且花很多力氣,才可能抬起來一點點,久而久之就不想復健了。但在接受肉毒桿菌的注射後,讓大腦的控制變好了,抬腳變得輕鬆,走路也變快了,重拾了復健的信心。對孩子而言,這個改變不只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 -
國衛院新3T磁振造影 大腦神經束一眼可看穿!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3223國衛院副研究員郭立威指出,這套系統平台是由國衛院團隊自主研發整合,並與台灣大學醫學院曾文毅教授團隊共同合作,未來將可透過不同尺度的梯度磁場系統,進行臨床應用及臨床前動物模式的影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