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產前檢查
-
國健署盼降低早產機率 提供多項檢查預防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074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宣導主題為「早產兒:在對的時間及地點,提供對的照護」,國健署建議,產婦若出現早產徵兆,如破水、陰道出血、腰酸或腹部悶痛,應立即就醫,並選擇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待產或生產。 -
國內第1例孕婦肝臟移植 術後成功誕下寶寶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325林口長庚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表示,肝臟移植手術複雜且屬高風險,如果在懷孕的狀態下進行,另需考量胎兒的安全性,確保術中胎兒心跳、血壓穩定,否則可能導致胎死腹中。不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孕期中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者,全世界只有5例,其中僅2例順利生產,台灣過去也無這種案例。由於難度極高,一般不建議孕婦接受移植手術,而是直接引產。 -
產前加入美沙冬替代療法 友善藥癮就醫環境提高產檢利用率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562陳娟瑜研究團隊回溯性世代研究法探討有關鴉片類藥物使用疾患孕婦產前檢查的使用率、早期接受產前服務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調查台灣現有藥癮相關巨量資料中,美沙冬替代療法計畫1,700名個案,將孕產婦分為「鴉片類依賴組」與「非鴉片類依賴組」,分析根據生產時產婦的年齡、生產時的孕期周數與生產年月等條件,以及記錄估計的懷孕期、每日美沙冬服用量等資料。 -
降低B肝母子垂直傳染 7月起擴大補助接種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458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我國自75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成果顯著,6歲以下兒童帶原率由原本的10.5%降至0.8%以下。另外,孕婦之表面抗原、e抗原陽性率,也逐年下降,分別由原17.5%與7%,下降至2018年的5%與1%以下。 -
高齡產婦早產風險增 適齡生育保障下一代健康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4351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6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4歲,女性30歲;而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於101年首次突破30大關後仍逐年遞增,106年已至30.8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21.3%,較101年的13.1%又成長了8.2個百分點,顯示國內晚婚與遲育現象愈趨普遍。國民健康署呼 -
全台每5名產婦有一人高齡 晚婚遲育多老媽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422少子化儼然已成為國安問題,其中關鍵為晚婚與遲育。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6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32.4歲,女性30歲;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0.8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更達21.3%。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李新揚理事長指出,年齡越高,懷孕風險越高,人工生殖成功率則越低,即使懷孕,年齡 -
及早規劃婚育大事 適齡懷孕寶貝健康有保障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618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為29.7歲;而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自101年起開始超過30歲,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05年已經拉高為30.7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占19.54%。
-
孕婦輕忽牙周病 研究:早產風險增加7倍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1986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有人認為是因鈣質流失所致,但從牙醫師角度解釋,掉牙應該是牙周病所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顯示,無牙周病的孕婦早產率是6%,有牙周病的孕婦則高達43%出現早產症狀,為健康者的7倍,且恐造成新生兒體重過輕及日後多種先天性疾病,孕婦不應掉以輕心。